查看完整版本: [-- 恢复森林资源本来价值——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探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11月 -> 恢复森林资源本来价值——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探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谢联辉 1994-11-29 00:00

恢复森林资源本来价值——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探索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恢复森林资源本来价值
——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探索
本报记者谢联辉
人世间对养育人类的森林“不公”!
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最近用严谨的态度,利用环境—资源—经济一体化的最新核算方法,第一次粗略估算出我国森林资源的价值为13万亿多元人民币。
长期被人忽视的森林环境资源开始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目前仅对土壤保育、水源涵养、固碳供氧三类效能进行粗略估算,其价值是立木的3倍以上。全部环境价值可能是立木的6—20倍。
不承认森林资源价值的传统做法已经导致资源空心化现象,对森林资源“不公”所诱发的种种环境问题已经给人类带来惩罚。
    承认自然资源价值也是一场革命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们在思维和行动上进行一次革命。
早在几十年前,甘地就对印度的发展提出过这样的警世之言:“英国为达到它那种富裕,曾消耗掉地球一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
有位未来学家的测算表明:一个预期寿命为80岁的普通美国人,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约2亿升水、2000万升汽油、1万吨钢材和1000棵树的木材。如果55亿人都像富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20个地球;如果大家还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财富,那么地球在我们这一代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
醒世之言,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反思中,世界各国首脑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人们开始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迄今为止,各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无一不是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的模式导致了资源空心化现象。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又以森林资源枯竭最为突出。所以在环发大会上各国不仅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还发表了权威性的森林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声明。
可持续发展概念促使森林资源“无价”观念向“有价”观念转化。到底森林资源价值如何核算?要不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世界热点课题之一。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1993年年初开始研究、最近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国家科委‘自然资源核算’课题子项目——‘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在这方面作了开拓性的探索。
    森林“无价”冤案的症结在哪里?
传统经济—社会这部大机器在运转过程中,为什么会给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森林制造“无价”的冤案?侯元兆课题组透过最为一般的表征去诊察病源。
一个家庭,每月每年的进项是资产,它包括家庭财产和银行存款;一个工厂进行资产管理,要对成品、半成品和流动资金登记造册,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然而几乎世界各国都不是这样管理社会财富,只把进入社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财富视为资产,进行投入产出平衡管理,丢掉了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源。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忘记了银行的存款,一个工厂忘记了固定资产。
评判经济发展有“伪增长”、“实增长”之分。比如一项社会生产,在客观上给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失为10亿元,生产效益为4亿元,倘若不考虑对资源造成的损失,仅把4亿元生产效益进入国民经济体系再分配,变为社会产品或财富,这就形成一种虚假的增长,长久下去,这种评判得失的方式必然掏空“社会—经济”大厦。
国际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产品经济的MPS宏观核算体系,这种偏重于总产值核算、以物质产品为核算对象的体系,产生和发展于前苏联,一般为计划经济国家采用;另一种则立足于商品经济的SNA宏观核算体系,这种偏重于对增值的核算、以货物与劳务为核算对象的体系,是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收入统计基础上形成的。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并在向不断接近的趋势演化。但目前都留有以下严重缺陷:
——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利用,不计价、不标算、不折旧,致使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牺牲,在国民收入及国民生产总值中没有反映;
——对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存量与用量不予统计,错误地把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视为收入的增加,导致消耗越多、收入越多的假象;
——把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占用的盲目观念上。
他们用事实说明,这两种没有反映总体社会财富运转状态的核算体系,都会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势在必行
80年代以来,面对环境和资源的困惑,法国、挪威、美国等许多国家开始对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推出了数以万计的研究报告。有些国家的自然资源核算,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在各国的研究和行动中,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的研究更为关切。因为森林资源是一种活的社会财富,与“没有开发,就默默沉睡”的矿产、草原、土地、海洋等其它自然资源不同,只要森林存在就会产生效能,就会促进社会生产系统,并对其它多种自然资源有保育作用。
侯元兆课题组探索的成功之处,是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对国内外有关成果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在林业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酝酿对森林实行资产化管理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关键时刻,分析了世界资源价格理论发展趋势,阐述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结合国情提出了一套我国森林资源核算的框架和方法。
他们把森林资源分解为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相同又与邻接部分有显著差别的森林地块)、林地和森林环境资源三部分。森林环境资源又分为二类,野生生物、水源涵养、土壤保养、固碳供氧等属物质类资源,自然景观、森林旅游等属非物质类资源。在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物流、能流研究方面深入了一步。
他们利用国内外现有核算理论和方法,根据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数据,进行了粗略价值估算(按1992年不变价):林分价值为25007.59亿元,林地价值为33496.55亿元,目前仅对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供氧三种森林环境资源进行了概略核算,其年价值达78980亿元。这使我国生态经济系统定量化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
他们通过对1985年南方九省森工部门森林资源补偿部分还不到木材销售额15%、对1992年林业产值仅占农业产值5%左右等等一个个对森林资源不公正实例的分析,揭示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林区资源枯竭、经济围困的种种弊端,证实了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传统林业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指出了变革森林传统观念,实行生态经济核算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以保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必然性。
西方有位林务工作者针对各国把森林作为原始资本耗竭性开发带来的种种恶果,感慨地说:先于我们的世世代代,把森林这份大自然遗产留给我们。在生生死死的链环延续中,我们也应该无损地、甚至还应该尽可能改善之后,把它传给子孙后代。否则只能这样说,我们在向后代借用财富,我们是后代的债务人。


查看完整版本: [-- 恢复森林资源本来价值——侯元兆和他领导的课题组的探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