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共和国天涯卫士——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记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1月 -> 共和国天涯卫士——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记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彩虹曹保健施昌学 1994-01-31 00:00

共和国天涯卫士——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记事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和国天涯卫士
——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记事
新华社记者黄彩虹新华社通讯员曹保健施昌学
编者按:《共和国天涯卫士》是一篇来自祖国南端那片浩瀚的蓝色国土上的报告。海军南沙守礁部队的官兵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以超越生命极限的韧性和意志,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他们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尤其难能可贵,值得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
春节将至,海军南沙守礁官兵们又记起4年前那难忘的时刻:1990年春节,南沙永暑礁守备队的官兵们正围坐在娱乐室里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突然,作战值班室的电话急骤地响了起来,值班员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守礁官兵拜年。
这来自中南海的声音,一直鼓舞着南沙卫士们,守卫好祖国的南大门。
  “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
南沙浩瀚,天高海阔。官兵们驻守的岛礁离大陆1000多海里。“岛礁虽远,也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军人,不能忘记它的存在!”南沙卫士们说。
新年前夕,副指导员张思尧受命赴南沙驻守东门礁。临行前两天,突然收到父亲病故的电报。他默默地把电报装进了口袋,直到大型运输船驶离码头时,他才托前来送行的连长往老家发了一封唁电。
志愿兵朱建国结婚刚刚一个星期,就赴南沙参加建礁施工。在吊装运输中,船上的吊机吊起2吨重的压铁缓缓下降时,一个巨浪打来,压铁直向船头的一名战士撞去。危急时刻,朱建国不顾一切冲上前去,将战友推开,自己却被压铁撞入水中,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他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但家乡人民却把他的英名与事迹珍藏在党的“一大”纪念馆内。
守礁战士龙海洲在抢修油机时,左手3个指头被砸成粉碎性骨折,疼得他一次又一次昏厥。几天后,上级派船来接他回大陆治疗,他拉着指导员的手,苦苦央求:“让我的枪留在礁上,伤好后我回南沙继续守礁。”
南沙5月,骄阳似火。雷达分队长秦任平在礁上驻守半年之后,第一次收到了远方亲人的两封来信:一封是妻子2月13日寄的,另一封是父亲4月17日发的。根据南沙的习惯,秦任平首先向战士们公开了妻子的来信。随即,他又拆开了父亲的来信。秦任平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给他捎来的竟是一个巨大的噩耗:妻子已在两个月前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妻子那封信是她在弥留之际,用了整整一天写就的。秦任平无法接受这残酷的事实!他双膝跪在礁盘上,遥望着北方,任痛苦的泪水滚滚流淌。领导让他立即随船下礁。他却摇摇头:“事先没安排人接班,我走了,雷达怎么开机?”言毕,揩干泪水,走进了机房。
这就是共和国的南沙守礁卫士!
小小岛礁,在南沙卫士心中的位置是神圣的。去年9月中下旬,南沙守礁部队政委张万华,作为全军“创业在军营”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应邀在京巡回报告。有记者问他,在南沙,体味最深的是什么?张万华没有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件小事——
前年,第4号强台风稍稍减弱,驻南薰礁官兵通过望远镜发现,礁盘正南方约30海里处出现一个高1.2米、长100米左右的固定目标。礁长尚胜敏经过反复观测判定为一沙丘。战士们欣喜若狂,七嘴八舌给它命了名字:“小南薰”。
祖国是神圣的。祖国的尊严、权益与安危,每时每刻充盈在南沙卫士们的胸间,激荡起他们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这就是南沙卫士的坚强信念。
    “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
“在茫茫南沙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这是南沙官兵自己谱曲填词的《南沙卫士之歌》,也是南沙卫士的共同心声。
南沙官兵战斗生活在孤建于墨海乱云之间的高脚屋上。他们经受的异常艰苦的考验,是内地的人们无法想象的。那里无淡水,所有饮用水,全靠大陆补给,一吨水相当于一吨油的价钱,洗脸刷牙,洗衣服,全靠接雨水;那里缺蔬菜,水兵们一日三餐吃罐头,许多人患了口腔溃疡,偶尔吃一棵青菜,就像过年一样;那里不通邮,一封家信常在路上花几个月时间;那里太寂寞,一座孤堡,突耸于汪洋大海中,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长年累月看海听涛声;那里多风险,台风肆虐时,巨浪像山峰一样盖过礁堡,风吼浪啸,惊心动魄。
蒋忠良,一位自诩为“幸运儿”、经受过战争洗礼的军人。他曾在血与火的前线蹲过整整一年的猫耳洞。从军事院校学成后,他又坚决要求分配到南沙守礁部队,先后担任渚碧礁和赤瓜礁礁长,4次驻守南沙。曾有人问他:“猫耳洞与南沙高脚屋,哪个更艰苦?”蒋忠良答:“都是艰苦创业的地方!”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官兵们同各种困难顽强地抗争着。
南沙的太阳,高悬头顶。高脚屋上的油毡被烤化了,沥青吧嗒吧嗒滴落下来。礁长邵建民拿着体温计,想测一下自然气温。可温度计放到礁盘上不过一分钟,就“啪”地一声晒爆了。守卫在这里的官兵们,个个身上都晒得像涂了层黑漆。南沙湿度高,空气一捏一把水。守礁部队政委亓玉台是足球场上的主力前锋。守礁一年后,这位铁打的汉子被严重的关节炎、肩周炎折腾得连走路都只能“横行”。他的腿上终日也甩不掉那副用破棉絮缝制的加厚护膝。当离开南沙岛礁交班的那天,他把新任政委张万华拉到桌前说:“我有三件宝,抽屉、纸箱、公文包,全交给你了。”张万华拉开抽屉,里面摆满了药瓶子;揭开纸箱,是一堆棉絮缝制的护膝;打开公文包,是厚厚三大本守礁官兵的思想档案和工作笔记。亓玉台关切地叮嘱新来的政委千万关照同志们的健康。
张万华想了许多办法和恶魔般的湿热作战。晚上,战友们伴着音乐相互揉搓关节驱湿;早上,大家围着礁盘开展万里长跑活动;无论多热的天,都带护膝上岗……
1993年金秋。张万华政委离礁前夕进京,守礁官兵们求他将一盒最具象征意义、最能表达南沙卫士心愿的“礁花”捎到首都。提起南沙的“礁花”,那是守礁之初,官兵们从大陆带来20多种鲜花中仅存活的一种,如今已开遍各个礁堡。官兵们亲切地称它为“太阳花”,并正式命名为南沙“礁花”。
礁堡黄花分外香。英雄的南沙卫士们,与这极具生命活力的太阳花一样,深深地在南沙岛礁上扎下了根。
  为了祖国安宁,为了世界和平
守礁部队参谋龚允冲,在南沙驻守了1000天,是目前所有守礁人员中守礁时间最长的。有人说,在南沙最难捱的是寂寞。龚允冲战胜寂寞的办法就是拚命工作。两年多来,他出海50多次,航程5000多海里,几乎跑遍了南沙每一块海区。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业余时间种菜5000多公斤。他还编写各类资料30多份,10多万字,制作录像带12盒,为上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荣获总部颁发的一等奖。
在南沙卫士中,像龚允冲这样拚命工作的何止一个。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类和平利用、开发海洋的事业孜孜以求,奋斗不辍,使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升华。南沙永暑礁中国海洋气象观测站,每天都要向联合国气象组织报告4次海洋气象。青年气象教员孙成志中尉,在这里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他和战友们收集整理了上百万字的数据资料,使气象资料准确率达到99.9%以上,填补了我国气象观测领域里的多项空白。一天深夜,强风暴袭来,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巨浪拍天。突然,微机显示出风向风速仪出现故障。孙成志看着手表,是凌晨两点半。他穿上雨衣,推开门就往楼顶上跑。一个大浪劈头盖脑打过来,他觉得脚底下漂了起来,赶紧抓住栏杆,才没被卷进大海。冲破狂风的封锁,他返回宿舍,叫醒了刚下夜班的同志,两人抱在一起,才一点一点挪到楼顶,把仪器修理好。当他俩精疲力竭地爬回值班室时,气象观测室的微机又清晰地显示出了一串串准确的气象数据。
“精测南沙风云!”这是一位军队领导同志视察南沙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时为守礁官兵的题词。如今,他们已为国际气象组织提供了50多万组气象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南沙海洋观测站,称赞他们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南沙守礁官兵用自己对祖国,对世界和平事业的赤诚,换来了南沙这条1000多海里航线的安全,结束了过去每年几十艘轮船在这里触礁沉没的历史。今天,当外轮频频发来“OK,中国南沙”的信号时,海军南沙守礁卫士的形象也随之光扬于世界。
(附图片)
压题照片:补给船在逐个向岛礁运送补给物品。
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共和国天涯卫士——海军南沙守礁部队记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