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明亮的山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1月 -> 明亮的山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曾凡华 1994-01-31 00:00

明亮的山地

第8版(副刊)
专栏:

  明亮的山地
曾凡华
初离市声嘈杂的京城,进入这片近乎透明的寂寥的山地,让人觉得是遁入了某种难以自拔的空旷……
许是地势太高而一览无余,站在山脊上猛一打望,四野里唯余莽莽:这是片贫瘠的山地!
后来,我才发现了它的丰沛和富庶。
这山地有个很俗的名字——刘家坪,乍一听觉得是有人家的去处,故日本人当年进到这儿,发现是片不毛之地,一时还不敢相信,以为迷了路,被埋伏在竹林里的中国军队打得晕头转向,最终也未能逾越这片山地。然而,历史沉淀后所形成的人文景观,是在电站建成后才变得明亮起来的。
80年代初,一位水利学院毕业的副县长赤脚草鞋跋涉至此,发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水利资源,力排众议,终于使进马江流域小水电基地梯级开发的龙头电站上马。一旦上了马,县里的5名领导吃、住在工地,既作指挥、又当民工,苦战了3年,竣工发电。为了架设高压线,贫困的山民们把粮食牲口卖掉,集资架线接电,终于使刘家坪这片寥廓而又黯淡的山地,有了星汉灿烂的明亮。
刘家坪在湘西溆浦县境内,楚大夫屈原放逐此地,曾留下了“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的诗句。抗战期间,由于日军被阻于刘家坪一线山地,使得县城免遭涂炭。其时,南京国立师范学院迁至离县城不到半里的陈家垴,钱钟书先生当时即在此任教,从其小说《围城》里,分明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本地风情……
入夜,刘家坪一片光明。兀立于电站坝顶,能望见由这片光明带出的一串梯级电站的光明和县城上空那片明亮的星辉。
站长告诉我,刘家坪电站由于优化了以目标考核为支点的经营机制,加强了以达标升级为目标的基础工作,建立了以形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故取得了1立方米水发一千瓦时电的水能效益,在地、县电网中发挥了蓄能调枯的骨干作用。
再度登上山之脊,我竟被夜晚山地的璀璨灯火所迷惑,全没了日间感受到的那种寥落。由灯光球场、舞厅、职工夜校、图书室的灯火交织的这片辉煌,昭示出某些精神领域的东西:这便是潜在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含量,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存亡。
至此,我明白了昔日黯淡的山地转而变得明亮的缘由。


查看完整版本: [-- 明亮的山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