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3)“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改造之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3月 ->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3)“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改造之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述圣 1994-03-30 00:00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3)“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改造之路

第1版(要闻)
专栏: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3)
“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
——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改造之路
本报记者张述圣
编者按:国有企业过去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大型企业为国家工业化担负着出产品、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的使命,为人民共和国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树立了不朽的功勋,它们今天仍然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但是,由于过去经济运行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使不少企业处于困境,技术改造无资金,市场竞争缺活力。改革开放十几年,为国有企业再展雄姿,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事在人为。已有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走出一条新路,改革企业内部、外部运行机制,以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筹措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进行设备、工艺技术改造,以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企业只要走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就有勃勃生机。我们衷心祝贺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在技术进步中取得的新成就。
                       
记者在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厂长李文成案头的图表上看到,这个企业1988年至1992年的经济效益是一条骤然跌落——连续徘徊——缓慢回升的曲线。而1993年则像一个高扬的音符,昂然奋起。这一年,兰炼完成销售收入43.67亿元,实现利税5.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0.84%和43.8%,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外部环境依然不大宽松、内部机制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兰炼奇迹般地走出低谷,跃上峰巅,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羁绊、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紧要关头赢得了新的主动权。
记者在苦苦寻觅中发现,这个历史性变化的背后,是兰炼人长达10年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改造,使一个建厂30多年的老企业在重造中获得新生的长长的足迹……
昔日功勋卓著的“共和国长子”,如今面对的是旧机制的弊端与旧肌体的老化带给它的双重困难。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已经严重影响和威胁着它的生存和发展。
兰炼是新中国“一五”期间建成和投产的第一座大型炼油企业。我国现代炼油工业便是以此为发端,开始了它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据史料记载,从清末洋务运动到解放初长达42年的时间里,近代中国炼油工业只给我们留下了3个破破烂烂的小炼油厂,年处理能力不过七八万吨,全国人均用油量不足0.2公斤。满目疮痍的国土上,“德士古”、“亚细亚”的洋油桶到处可见。因此,年处理能力达100万吨的兰州炼油厂的建成和投产,便成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建厂初期,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相继到这里视察。
兰炼是“共和国长子”,过去和现在都算得上是大中型企业的老大哥。它深得党和人民的宠爱,也铭记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它按照当年石油部向兰炼提出的“出产品、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的要求,“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了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石油产品,研制出了国防建设紧缺的“三航两剂一重”(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润滑油和石油添加剂、催化剂及重质润滑油等)石油产品,率先掌握了原油深度加工、提高收率和扩大品种所必需的先进技术。一个个中国炼油工业的独家产品在这里诞生,一次次填补国内空白的纪录在这里取得零的突破。它为结束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历史,为经济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60年代初被国务院树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诗人李季曾用这样一句话来歌颂玉门油田的功勋:“凡有油田处,就有玉门人”。而今兰炼也可充满自豪地说:“凡有炼油处,就有兰炼人”。30多年来,正是由他们向全国各地培养、输送的一万多名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撑起了中国炼油工业的大厦,在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然而,昨日的辉煌是与今日的艰难同步而来的。10多年来,兰炼面对的是旧机制的弊端与旧肌体的老化带给它的双重困难,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兰炼这样的老企业比起一般大中型企业更加步履维艰。
据了解,兰炼建成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4.2亿元,其中前30年为175.36亿元,可是国家在同一时期用于兰炼新装置建设的投入却不足3亿元。投入不足必然被动落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直到1985年,兰炼1980年以后投入的设备只占全部运行设备的15%,而1960年以前竟高达51%。那时全厂一些重要装置和关键设备超期服役,事故隐患险象环生,厂长像坐在火山口上指挥生产。
兰炼在艰苦创业的年代,靠为国争光的志气,走出了一条中国炼油工业的成功之路;今天他们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走出了一条旧厂改造、老厂新生的希望之路。
严峻的现实与沉重的压力,使兰炼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不前进、不发展,昨天的老大哥,就会是明天的小兄弟。因此,早在10年前,兰炼就开始了在坚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以技术改造为途径,用新的工艺技术、新的装备水平,再造一个新的兰炼的宏伟工程。
技术改造要有财力支持。而资金短缺又恰恰是兰炼这样的特大型老企业技术改造的困难所在。但是,国家没有忘记功勋卓著的“共和国长子”。在兰炼最困难的时候,石化总公司、国家科委和甘肃省都曾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他们自己也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技术改造。为了让兰炼在重造中新生,兰炼干部职工痛下决心,票子可以少发些,房子可以少盖些,可是用于改造旧装置、更新旧设备、改进新工艺的投入一点不能少。
在国家和企业都不可能有更大投入的情况下,兰炼为摆脱技术改造财力不足的窘境,确定了“两个为主”的指导方针:一个是以提高炼油深加工和精加工的能力为主,把抓好重点装置的改造作为技术改造的主攻方向;另一个是以尽可能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为主,把国内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技术改造的立足点,从而收到了牵一发动全身、投资少见效快的显著效果。
几年来,他们在催化裂化、常减压、气体精馏、溶剂精制、溶剂脱沥青等十几套重点装置的技术改造中,都大胆采用了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只有少量关键设备从国外引进,其余全部使用国内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配套。实践证明,中国的月亮照样圆。他们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在国内首次工业生产中应用同轴式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和掺炼减压渣油等新技术,对两套催化裂化装置进行重大技术改造,使其工艺技术向前跨跃了三四十年,年综合经济效益分别达到5700多万元,创造了当年改造当年收回投资的高效益。溶剂脱蜡装置的改造,是兰炼在技改中既积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自力更生大胆创新,立足国内科研成果进行技术改造的一个成功尝试。他们在改造这台装置时,只从国外引进8台主要设备,其余均由国内配套,使这套运行20多年的老装置改变了工艺与设备面貌,收到增产节约和提高技术水平的双重效果,每年新增效益达490多万元。据统计,自1984年以来,兰炼共投资72396万元,对45套重点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其中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就有33个,累计增加效益60209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
近两年,兰炼为适应原油深度加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企业进入市场的需要,又有17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13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7个项目进入前期准备阶段。1992年,当他们获悉北京石科院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GG工艺科技成果的信息后,立即争取立项,集中兵力攻关,从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到工业试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的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的生产力的转化,获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些技改项目的建成或投产,使兰炼的炼油化工主体工艺技术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90年代水平,整体工艺技术水平迈上新台阶。
如今记者在这里看到,当改革驱使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大大小小船只,劈波斩浪驶入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的历史转折关头,一度滑入低谷、陷入困境的兰炼,又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飞快地赶了上来!
再造新生的兰炼,再现青春风采。它继续雄踞西北高原,跻身中国炼油化工业的先进行列。我国经济界的一些领导同志和专家到这里看过后这样评价他们:“兰炼生机勃勃,气象一新,不像是个老企业的样子!”
进入十里炼厂,犹如置身油海塔林。
在外行的眼里,那凝结着现代炼油工业神秘色彩的鳞次栉比的炼塔,密如蛛网的管线,银光闪烁的油罐,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多少差别。但厂长李文成说,再造新生的兰炼,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今昔相比,兰炼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原设计的5倍,炼油化工装置为原设计的4倍,累计生产的石油化工新产品品种相当于原设计的22.5倍。石油裂化催化剂、石油添加剂生产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年产量分别为全国的1/3和1/2,成为国家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在常年生产的120多种石化产品中,有56种采用了国际标准,14种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银质奖,56种被评为省、部优产品,产品出厂合格率始终保持100%。炼油化工生产的能耗、物耗逐年降低,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的增长幅度高于原油加工的增长幅度。若扣除进厂原油运杂费特高等不可比因素,加工每吨原油的经济效益则名列全国大中型炼厂的前茅。兰炼正在重现它昨日的辉煌:
炼油装置的数量为全国炼厂之最。
加工手段齐全为全国炼厂之最。
润滑油品种和数量为全国炼厂之最。
加工每吨原油创造的价值为全国炼厂之最。
技术改造为新品开发提供手段,新品开发又为技术改造加大了投入。二者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兰炼在不停顿地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始终把不断开发中高档新产品、改进老产品、满足社会和用户需求作为科技开发的重点,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多年来,铁路、煤炭、建材、汽车、冶金行业,一直是兰炼的5大用户,许多企业舍近求远争着使用他们的产品。一项统计资料说,1984年以来,兰炼共开发新产品76种,其中65%以上达到国际标准,全厂仅新产品投产一项增加利税3亿元。
兰炼不愧为“共和国长子”。它在历尽艰辛、饱经沧桑之后,又以精良的装备、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雄厚的实力,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诱人魅力和青春风采。1992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到兰炼视察,勉励他们“发扬高严细实厂风,创办一流石化企业”。许多主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到这里看过之后,这样评价他们:“兰炼生机勃勃,气象一新,不像是个老企业的样子!”
(附图片)
压题照片:兰炼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技术改造现场,汽油稳定塔正在进行整体吊装。
张润国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3)“共和国长子”再现风采——记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改造之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