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做太阳的“一缕光”——记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3月 -> 做太阳的“一缕光”——记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郭嘉朱争平徐生 1994-03-31 00:00

做太阳的“一缕光”——记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

第1版(要闻)
专栏: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开栏的话: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是党的十四大强调的一个基本方针,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寄托着人们对弘扬崇高思想和美好精神的企盼。人民群众正在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万里长城,这座雄伟的建筑起于一砖一瓦、一木一石。有亿万人民的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形成澎湃的浪潮、恢宏的气势,才能卓有成效。
今天本报开辟《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专栏,意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我们将热情讴歌那些精神高尚的奉献者,介绍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给人以启迪,使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做太阳的“一缕光”》是本栏的开篇。热情欢迎广大读者向我们提供报道线索,提出建议,共同把本栏办好。
  做太阳的“一缕光”
——记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
本报记者郭嘉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朱争平解放军报记者徐生
阳春三月,春光融融。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军区所属部队和华东数省市激起强烈反响。
一场场报告像丝丝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一个个故事如阵阵暖流,熨热了一颗颗心……“当了12年兵,做了12年好事,真是十二分了不起。听了金正洪事迹报告,我都流泪了。”在浙江义乌市,一位名叫王雪虹的女干部动情地说。
“现在有些人总是喟叹世风日下,抱怨人心不古,如果都能像金正洪那样做人,社会风气早就好了!”在徐州,中国矿业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感慨地说。
“为什么总要让别人来感奋我们,而我们却不去做一个像金正洪那样的人?”在南京市,一位大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说。
在一些人更多地注重物质利益的今天,这位普通战士的报告为啥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为啥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让我们从他的身上寻找答案吧!
社会就像一棵大树,需要每个人都来为它浇水和培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人际关系需要靠大家的努力。如果人人都为社会和他人尽责任,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温暖。
——摘自《金正洪日记》
金正洪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生活的空间向社会延伸,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美好的感情。一个酷暑如蒸的夏日,《徐州日报》刊发了这样一篇令人揪心的报道——《我不愿离开这充满友爱的世界》。这是一位患肾功能衰竭、年仅19岁、名叫安静的姑娘向社会发出的呼喊。金正洪看着,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姑娘啊,她年轻,热爱生活,我们理当帮助她战胜疾病活下去。”当时金正洪手头无钱,情急之下,把刚买来的一辆“凤凰”自行车卖了,以“一个邮电职工”的名义,将250元钱悉数转给了病榻上的安姑娘。一举牵动众人助。一颗绝望的心复苏了,姑娘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半晌才道出了一句:“我好想见见那位大哥!”
在徐州市公民义务献血办公室,蔺永慈主任告诉我们,金正洪从1989年起,先后9次义务献血达1750毫升,获得了国家红十字会颁发的银质奖牌。按规定每次献血应得点营养补助,可他却把这些营养费都悄悄地寄给了东海县林场李埝小学。
那是1984年初,金正洪随师汽训队来到东海林场驻训,当他看到眼前的李埝小学校竟是一幅“草房子、土凳子、泥娃子”的情景时,内心酸涩涩的。返回连队,正值“六一”儿童节,他购买了260多本课外读物,寄给了李埝小学。年底,又寄去了30本新华字典和160多支水彩笔、圆珠笔,作为对“三好学生”的奖品。他还汇款到学校附近的邮局,托邮局给孩子们订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等七种少儿报刊。此后每年的“六一”和教师节,他都要给学校寄书和学习用品,9年来累计花了1200余元。爱心引起了共鸣。林场职工集资4000多元,机关拨款1万多元,为学校改善了基础设施。这些年来,每逢教师节学校开庆祝会,总是要给远在外地的金正洪留一个席位,以表达师生们对他的敬意。
1991年10月,金正洪从电视上看到贫困地区孩子因交不起10多元的学费而失学的报道后,心里沉甸甸的,他多想变成个“钱篓子”,为每位失学儿童寄些钱啊!那时金正洪刚结婚,又刚为安徽灾区和亚运会捐了款,手头没钱。他把目光转向了妻子宗颖。善解人意的妻子从箱底拿出了金正洪新婚时送给她的100元衣妆费。在妻子的支持下,从1992年1月起,金正洪每月都从津贴里拿出20元钱寄给“希望工程”,到1993年9月,又增加到每月30元,至今没有间断。
金正洪从农村入伍,父亲去世早,家中有年迈多病的母亲和一个38岁还没娶上媳妇的哥哥,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但每次社会和他人需要帮助时,他总是伸出热情的手。这些年来,他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捐了多少款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记者去金正洪驻地的徐州市铜山路邮局采访时,职工们听说后都抢着介绍金正洪的事迹。女职工刘素兰动情地说,一个战士每月没多少津贴费,却总是把钱和包裹寄给需要帮助的人,真是不简单。
对社会不良风气,百怨不如一干,多一个人干的,就少一个人看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为净化社会风气出力,那就是希望。
——摘自《金正洪日记》
11年前,与金正洪同在警调连服役的苏华,因一念之差犯罪入狱。铁窗难熬,前途暗淡,心灰意冷。金正洪来了,他真诚开导苏华:“10年是不短,但也不是很长,你才二十出头,今后的路长着呢。只要你振作起来,明天会更美好!”苏华冷漠的心热了。苏华的母亲听说儿子在部队犯了罪,一气之下竟宣布与儿子断绝关系。金正洪得知,利用探家时间,绕道去了苏华的家乡——苏北盐城。
苏母见金正洪为儿子说情,竟固执地把他拒之门外。金正洪等苏妈妈冷静后再度登门:“你儿子这时候特别需要亲情的帮助呀!如果你给他点关心,他会改造得更快更好,早日出狱的……”肺腑的话语,似清泉出涧,苏妈妈的心暖了。随即给儿子写了信,鼓励儿子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苏华鼓起了重塑人生的勇气,他杂念俱消,积极改造,参加了服装设计函授学习,在省劳改系统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取得了“服装设计师”的职称。由于苏华改造表现突出,被提前两年释放出狱。在帮助苏华改造的过程中,金正洪还帮助改造过一名叫李芝军的犯人。李芝军与苏华在一起服刑后因拒不改造被押送到徐州市某监狱,苏华写信让金正洪帮他。接到信的第二天,金正洪就买了水果、点心冒雨步行去监狱。想不到李芝军对这位“不速之客”冷冷地甩出一句:“我的事不用你管!”金正洪哪能不管?3年多时间,他先后探监30多次,写了70多封信,与李芝军探讨人生价值,帮他重修人生之路。
世上没有暖不化的坚冰。金正洪一片真情,终于使李芝军醒悟了,他决心同昨天彻底决裂,勇敢地迈向新岸,他在狱中连续两年立功,1990年被评为全监狱的积极分子,并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李芝军直奔连队,拉着金正洪泣不成声:“正洪大哥,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金正洪用一腔爱浇灌心的沙漠,点缀生活的绿荫,一些人迷惑不解:“一个先进人物,成天与两个犯人打得‘火热’,也不嫌累?”对此,金正洪真言相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是太阳的一缕光,应该为生活中心灰意冷的人送去温暖,为坠入黑暗的人带去光明。”
许多人听过金正洪的事迹报告后,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这些年,金正洪每年都收到近百封信件。打开这些信,他看到的是一颗颗或热烈、或痛苦、或希冀、或茫然的心。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责任。金正洪有信必复,心相交,情相倾,理相诉。多少封信都是书至黎明才打住。
鸿雁翩翩。经过他的循循善诱,流浪行窃的少年终于改邪归正,因负债累累而想一死了之的青年工人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许多人从金正洪那里得到启迪,麻木的灵魂发生了震颤;冷漠的心灵激起了热望,孱弱的生命又燃起了新的火焰!
我不会因为少数人的不理解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只要怀揣一颗真诚的心,终究会得到别人理解。因为,社会需要奉献,需要真情。
——摘自《金正洪日记》
在藏书4000多册的“正洪图书室”里,官兵们给记者介绍了金正洪为此无私奉献了12年的故事。
1982年6月的一天,金正洪上街买了《青年文摘》等八本杂志,还没看完,战友们就抢着传阅。一个月后,那几本破了“相”的杂志才回到金正洪手里,看到战友们对知识的渴求,而连队当时又没个像样的图书室,他便建议领导办个图书室。
连队干部很支持他。没有书架,金正洪邀请几个战友一起拣废木料做了3个。经费不足,他组织6名战士利用课余时间捡牙膏皮、废铁和空酒瓶等废品卖钱买书。春去秋来,金正洪和战友们硬是捡回来2000册书。出于对金正洪的敬意,战友们把图书室取名为“正洪图书室”,师政委亲自题写了室名。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一回,金正洪作为奉献的典型准备在师里发言,有人说他变卖公物、捞取个人名誉。金正洪心在翻腾。这一夜,他苦苦地思索着。终于,一个理念使他冷静下来:像雷锋那样做人,没错!
在往后的日子里,金正洪照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室为战友们服务。他每天在图书室里放一些白纸,供大家摘抄资料用。夏天他备好开水,常常亲自送到读者手上,有时为了让临时来队带孩子的干部家属静心看书,他就把孩子抱过去,拉屎拉尿他也管。
金正洪购进每一本书,都经过严格挑选,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低级庸俗、荒诞离奇的书刊,在他管的图书室里没有立足之地。他向领导建议,在连队里成立了读书指导小组。他把一些同志写的体会,连同报刊上的评价文章,一起贴进书评专栏,指导大家阅读。他长年坚持组织读好书、写心得的活动。总政推荐优秀文学读物后,他协助党支部组织大家写过200多篇读书心得,展出了40篇,并以此为专题,举办了多次书评会。
如今的连队,读书学习的风气越来越浓,很多干部战士利用这个图书室,参加了文学、外语、速记、经营管理等函授学习,近4年已有15人获得结业证书。每年高考,这个连队没有空白,先后有10多名战士考入军队院校。当然,这不全是金正洪的功劳,可这些战士接到录取通知书,绝不会忘记给金正洪报喜,向他告别、致谢。战士常景贤考上了南昌陆军学院,放假回来,专门去图书室看望金正洪,他说:“是图书室为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我有今天,忘不了这间小屋,忘不了这里的主人。”
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和高扬时代新风,是金正洪一贯的做法。他认准徐州火车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建议党支部在车站办起了一支义务流动图书服务队。1991年初,金正洪带着鲜艳的队旗去为旅客服务时,有个书摊贩指责他:“你这兵和我们抢生意,再来就砸了你的书摊。”金正洪不信邪,坚持利用节假日时间和战友们一起把图书、报纸、杂志免费提供给过往旅客阅读。3年来,金正洪的图书服务队已接待过往读者数万人次。
金正洪处处为别人、为集体着想,对别人无私奉献着。他在入党、考军校等关键时刻,都经受了考验。他失去了很多应该得到的东西,然而却给别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人们望着他那淳朴的笑脸,那忙碌的身影,疑心的人也信服了。就连前边讲到的那个卖书人,如今也有了“新观念”。他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小金的行动教育了我们,人不能见利忘义。”
12年来,金正洪走过了一条无私奉献之路,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官兵的理解和褒奖:先后荣立两次二等功,四次三等功,被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政府授予“助教模范”称号,集团军和南京军区多次把他树为“学雷锋标兵”,被三总部评为优秀志愿兵,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
友爱的火种,需要人们用真情去点燃;信任的春苗,需要人们用挚爱的暖流去浇灌!金正洪用他的思想、品格、行动,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十分感人和有说服力的例证。
(附图片)
图为金正洪在李埝林场小学的“正洪图书室”辅导孩子们学习。王华胜摄


查看完整版本: [-- 做太阳的“一缕光”——记南京军区某师警调连司务长金正洪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