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成功之路——国防科工委蓝深公司高科技开发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5月 -> 成功之路——国防科工委蓝深公司高科技开发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苏扩善 1994-05-31 00:00

成功之路——国防科工委蓝深公司高科技开发纪实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成功之路
——国防科工委蓝深公司高科技开发纪实
苏扩善
20世纪80年代,以往独立成户的电子计算机也开始进入信息共享的网络化管理运行。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
当现任国防科工委蓝深计算机网络总公司黄明生总裁等年轻人闯入这一陌生领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实用化的计算机网络“汉字以太网”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所具有的开创先河的意义,更无法想象10年后的今天,他们创建的专业计算机网络公司会在中国计算机界活跃非凡。
幸运的是,实践为这项科研成果提供了推广的舞台,也让年仅19岁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在国防科工委一所大学任教的黄明生认识到了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改造新华社新闻发稿系统的过程中,“网络开发小组”的成员们愈发感觉到了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快速传递和处理上的绝大优势,坚信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不可缺乏的工具。在当时许多人还不明白什么是网络时,他们便大胆地决定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中文发稿系统的主导结构。
这是一步巨大的跨越。它使新华社信息传输能力进步了30年,也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及网络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蓝深公司成立了,开发组的年轻人终于有了可以充分发挥的战场。他们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一位科工委的首长鼓励说:“你们只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不怀疑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干下去”。就是这样一个靠着对事业的追求、硬是在地下室干了一年的公司,他们开发的“3+汉字多功能网络系统”在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同类产品的唯一银奖。这对只有5个人的“蓝深”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就在国内完成了几十个独具特色的计算机网络工程。
可贵的是,黄明生和“蓝深”人不仅没有就此停步,而且在1989年夏天,他们以远大的目光大胆地提出放弃继续开发和推广“3+网络系统”,而重新开发全新的“诺威尔”网络系统。
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斗,“蓝深”又拥有了集国内流行的各种网络功能于一身并且有独到之处的先进网络系统,同年底便开始在中国推广应用。这一举动使“蓝深”又一次站在了中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前沿,也为未来的“蓝深”带来了生机。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不起眼的“蓝深”在竞争亚运会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开始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当某大型计算机公司研制的网络系统在演示中出现汉字信息处理换屏重叠,显示混乱的现象时,黄明生等人一眼就看出了症结所在。经过两天两夜攻关,所有的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全部得到圆满解决。组委会技术部的同志被事实说服了。著名的亚运会组委会网络系统工程交给了“蓝深”。黄明生带领公司的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圆满地完成了网络工程,并且在亚运会期间始终正常运行,再一次证实了中国人的网络系统是先进的,可靠的。
“亚运会”给“蓝深”带来了转机,“蓝深”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从此,“蓝深”的“汉化诺威尔网络系统”服务于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城市的上百家单位。
1990年以来,我国信息试点城市常州市决定建立“经济决策管理信息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标。在与20多家大、中型技术公司的竞争中,“蓝深”一举中标。在常州市人民政府大院,30多个微机工作站已经联网,共享着由市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发送的10多个局、委、办报来的信息,决策者们只要按动键盘,本市重要的经济发展动态即出现在眼前。江泽民同志视察常州时专门前往观看,对网络技术大规模地服务于经济决策的成功表示赞许。
1993年7月,中国第一座智能大厦在上海筹建。这是一种“可自由高效地利用新发展的多种情报通讯设备,具有更自动化的高度综合性管理功能的建筑”。这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它有关技术的高度结合,使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三者有机结合,达到当代国际的最先进水平。国内外36家著名计算机企业的精兵强将云集上海,各自派出最强的阵营。他们对招标者发起了凌厉攻势,商战硝烟弥漫黄浦江。黄明生意识到,“蓝深”没有免费送人出国培训的资金,也没有世界一流计算机公司的“形象”,但“蓝深”的优势是多年来系统集成的经验和强大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的技术实力。外国公司有一流的单项产品制造技术,但他们没有“蓝深”的将多家产品集成在一起的综合集成能力,而恰恰智能化大厦需要的是这种系统的集成。黄明生带领总公司和上海分公司的工作技术人员在北京的某一个小饭店连续半个月没有出房间,写出了长达50万字的详细技术方案及说明。经过几个月的激烈辩论和论证,“蓝深”的方案占了上风。11月9日,“蓝深”一举中标,承担了“智能”工程。目前,“蓝深”人正在以其特有的高效率运作机制构筑这座代表中国人智慧的智能大厦,力争明年竣工交付使用。                  
编后
没有资金,没有场地,蓝深公司硬是在激烈竞争的夹缝中诞生并崛起。他们不畏强者,在同国内外著名计算机企业的竞争中屡次获胜。“蓝深”凭什么赢得这些杰出的成绩?凭的是技术实力和勇气。“蓝深”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要敢攀高峰,勇于实践、从实践中寻找机遇;要敢于迎接挑战,在竞争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只要选准了突破口,拿出了一流成果,我们就完全可以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中华民族的奋起作出自己的贡献。


查看完整版本: [-- 成功之路——国防科工委蓝深公司高科技开发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