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王海涛现象”的启示——首都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5月 -> “王海涛现象”的启示——首都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孟繁森张东波吴志军 1994-05-31 00:00

“王海涛现象”的启示——首都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海涛现象”的启示
——首都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孟繁森张东波吴志军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王海涛的爱国情操,犹如一石激水,在亿万炎黄子孙中荡起强劲的爱国热潮。这一“王海涛现象”给人启迪,令人欣喜。日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首都高校的莘莘学子,向记者倾吐了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爱国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王海涛引发的爱国主义话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化学系92级硕士生王德明说,“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爱国主义这个精神支柱。王海涛谢绝国外的高薪挽留和优裕生活条件回国工作,体现了我们时代的精神。”
许多同学谈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民族要发达,要强盛,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北大国际政治系90级学生王拓轩说:“没有爱国主义就不会有民族凝聚力,也不可能走向世界。”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93级学生王明欣和化学系93级学生朱寅春认为,国家要强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同步发展,否则就是一个畸形的社会。今天,对全民族最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首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呼唤开放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大学赫亮、郭亮等同学都谈到:王海涛的谈话能令人信服,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以自己留学的亲身经历,客观地介绍了国外的情况。他们希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讲自己,不要回避落后的一面;讲西方,不要怕讲先进的一面。不要搞封闭式教育,要搞开放式教育”。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92级本科生张扬、张蓬等同学建议,医学院校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医德医风、集体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的同学还提出,搞开放式的教育,还要倡导大家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大家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在实践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王拓轩同学介绍说:“比如,去年底北大成立的‘爱心社’、‘青年志愿者’队伍,组织大家向社会献爱心,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为社会服务,以及学校从本学期开始的‘道德工程’建设,这些活动的教育效果就很好。”
爱国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
“爱国主义最终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同学们最后把话题集中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清华大学化学系91级学生梁海峰说:“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像王海涛那样的经历,但他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有所作为,每个人都能找到报效祖国的机会。”
“明年我就要走上教师岗位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91级学生张建东表示,“有些人觉得教师待遇低,不愿意当老师。但是我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这一行总得有人干。为了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我决心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采访中,许多同学都表示,愿听从祖国的召唤,服从祖国的挑选。


查看完整版本: [-- “王海涛现象”的启示——首都高校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