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托起璀璨的“双子星”——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7月 -> 托起璀璨的“双子星”——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汤李梁李济国孟晓云 1994-07-31 00:00

托起璀璨的“双子星”——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第1版(要闻)
专栏: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托起璀璨的“双子星”
——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本报记者汤李梁李济国孟晓云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经济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人所共誉。然而论及精神文明,国人却是香香臭臭,褒贬不一。
5月上旬,记者踏上了南国的这片热土。半个月的所见所闻,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总的感受:广东的两个文明建设,正日益形成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少数消极现象抹煞不了的成绩,并创造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各省区借鉴。
“仓廪实而知礼节”。不错的,较早醒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在全国率先致富的广东人,也已认识到“富裕不等于文明”。他们要让经济发达、世风日上的双子星座,灿烂地升向南粤的上空。
昔日“贺富”,今朝“贺文明”
广东的理论工作者送我们一套书:精神文明学大型丛书。丛书主编范英告诉我们,广东的学者近年来已出版了20多部精神文明方面的专著,创立了精神文明学,今年又成立了全国首家精神文明学会。我们感到有些意外,精神文明学的诞生地是广东而不是别的省,为什么?
采访中我们逐渐明了:较其它省区更为广泛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校正、升华着广东人对两个文明的认识,促使广东的精神文明理论建设提高一步。
广东人对于精神文明的认识,确是越来越深切了。南海人的认识过程,在广东很有代表性。
有一种“自然论”,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去”。从某些事例看,似乎不无道理。在改革开放中,南海人富起来了。随之,吵架现象明显减少,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大家都觉得犯不着。但是,更多的事例,对此作出了反证。富后何去?有的人把大量的钱财挥霍于修庙筑坟,婚丧嫁娶;有的人嗜赌成性,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少数农民腰缠万贯之后,纳妾嫖娼,生活腐化;各人自扫门前雪,公共事业无人管,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依托,市场经济可为人民带来许多进步的意识,对精神文明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精神文明不是上天对富者的赏赐,从富裕到文明,还有一段更为艰难的旅程。
还有一种“先后论”,认为先抓好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不迟。南海市大沥镇联漖管理区联村的村民,过去就是这样想的。这个村开辟了一条捡废旧塑料致富的路子。很长一段时间,村里垃圾乱堆,臭水横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村,然而谁都表示顾不上管。几年前,省农机局一位工程师来村里指导工作,精明的联漖人便托他联系外资项目,但是工程师考虑该村环境太差,外商非皱眉不可,婉言拒绝了。1990年,联村委会发动群众,再造家园。巴掌大一块地方,光公园就建了3个。1991年,工程师再访联漖,新村新貌使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回省城后喜而牵线,很快,大沥镇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在联漖诞生了。由此,联漖人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形成了这样一个朴素的认识:“后抓,拖后腿;同步抓,往前推。”
对于所谓的“代价论”,说什么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把“三陪”、色情服务、赌博视作吸引外资的软环境,南海人更以为大谬不然。因为这显然不符合南海成为“四小虎”之一的发展轨迹。在珠海,我们感受到同样旗帜鲜明的态度:特区之特,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且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上。
踏遍珠江三角洲,都听到一个共同的声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不等于文明,只有文明才能进步。
是啊,如果社会风气败坏下去,即使经济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
80年代初,为帮助人们摆脱“左”的束缚,南海开展过一种叫“贺富”的活动。辞旧迎新之际,县里五套班子的人马组成祝贺团,敲锣打鼓地到先富起来的人家表示祝贺。步入90年代,“贺富”活动演变成“贺文明”,祝贺的对象变为文明户、文明村,声势则更盛,被贺者更觉荣光。有人赞道:从“贺富”到“贺文明”,这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
变软为硬,虚功实做
“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根源,乃是认识上的偏差。认识深化了,广东人的“另一手”便随之硬起来。
常有人叹道:精神文明建设是个“虚活”,不好抓,弄不好还会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在广东,我们却没有听到这样的感叹。因为,务实的广东人善于变软为硬,虚功实做。
偶然与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锦伟聊及国防,得悉广州将建一座全民国防教育中心,投资上亿元,今夏动工。“去年党的十四大报告要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他说,“我们便把这一句话变成一座大楼。”
广东人在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方面,是不惜巨资的。我们所到之处,都发现当地最漂亮的建筑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去年年初落成的佛山图书馆,堪称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馆舍。南海的里水小学,是一个村办的小学,投资达900万元,直令我们嗟叹:现在的小孩真有福气!主人却告诉我们,这在广东只是三流水平。据不完全统计,1991到1992年,广东各级政府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达63.6亿元。东莞人口不到140万,但已办起了7所中专学校,还创办了东莞理工学院——全国首家地方投资的全日制普通高校。
与广东隔海相望的新加坡,善于把虚的道德规范变为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法规、制度,其国民素质为世人称道。广东抓精神文明“软件”建设也颇有一手。南海创造的文明村、文明镇、文明户、文明单位评选活动,可谓有同曲同功之妙。
始于1990年的文明户评选,把国家的政策法令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基本要求纳入评选标准中,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农民群众对此直竖大拇哥:“这是叫大家学好,应该这样做。”有的老人说:“早该这样做了。”
评选文明户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办法:自报公议,张榜挂牌,双榜定案;实行动态管理,每季检查,半年复评,年终总评,不搞终身制;还讲究以多促少——文明户在村里占多数,改变了以往先进受孤立、“小马拉不动大车”的状况。方案科学,收效显著。小小牌子牵动万人心,是不是文明户,甚至成为村里人相亲所必须考虑的家庭条件。桂城镇人大主任的一家,曾因所种水瓜垂到楼下人家的窗台,影响人家开窗,而在评文明户时落了第一榜。这下她女儿可紧张了,她当时正在处对象呢,赶紧敦促全家整改,终于挤上了第二榜。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文明村评选也同样卓有成效。文明村要求“七化”:村头标志化、禽畜专栏化、道路沟渠硬底化、厕所卫生化等;“八风”:兴文重教风、计划生育风、婚事新办风、丧事简办风等。走在文明村里,你会发现,中国农村最常见的遍地跑的禽畜不见了,路上没有丁点鸡屎、牛粪。你还会碰到清洁工,那已不是城里的特产,在整个南海市,已有1300多名农村清洁工。佛山’93文明村标兵翰林村,昔日是个出名的脏乱差之地,现在保洁水平堪与佛山城区街道媲美。
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单位评选已在广东全省遍地开花。截至去年,全省已评出文明村镇2.1万个,文明户332.3万个,县以上各类文明单位1.89万个。每届文明村户的评比条件有所变化,广东的精神文明工作者不无自豪地说,这叫“年年出题目,年年做文章,年年有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化虚为实”的关键在于为它寻找各种载体,尤其是新的载体。农村城市化是新载体。通过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活动,培养农民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时效观念、法制观念、环保观念等,从而确立城市文明素质,不失为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好途径。
精神文明的载体还有很多,诸如新闻、文化、管理等。在广东,这些载体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持久有效发展的运行机制。比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文明村户创建中。又如,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东莞市长安镇规定,不读完义务教育的9年,不得参加招工;广州“金雁工程”规定,文明表现突出的外来人口,奖以户口。再如,把人们的职业行为与个人物质利益挂起钩来,发挥经济杠杆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广州百货大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组成礼貌服务联检小组,全天巡检,并于第二天早上向大厦员工广播巡检结果,按《奖罚》条例实施奖罚,使服务工作与个人收入和商场承包直接挂钩。
善于虚功实做的广东有一条重要经验:以实在的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
让群众参与!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近年来,见义不为的事在广东也时有发生,有人忿然诘问:人心死了吗?
不!捧出心来便可见,冷漠的外表下,奔腾着多么激越的对真善美的渴求!
孔子说:“导之以礼,齐之以刑。”群众中蕴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而为政者的一大使命则是,引导、启发群众的觉悟,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自己的事业。一旦群众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1991年,广东开展了为时一年的社会公德大讨论,群众反响十分强烈,直接参与者达2000万之众。佛山日报的同志说,他们组织的讨论,不得不延长了半年。广东群众内心处深沉的道德感,由此可见一斑。
在珠江三角洲,我们遇到许多“无人管”的场合:无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开架售货的商场、无人验票的影剧院……也听说了许多自治自律组织:青少年帮教小组、妇女禁赌协会、红白大事理事会……这些都基于这样一种思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佛山是有教训的。过去开展《佛山市文明公约》宣传教育活动,《公约》印了10万份之多,分发到各家各户,但收效并不大。市文明办的同志由此醒悟:必须开展群众性的活动。1989年初,他们联合多家单位发起了“社会公德警句”征集评选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群众参与十分踊跃。由于征集来自群众,评选来自群众,加上警句上口易记的特点,以及大量的配套宣传,选定的40条警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的言谈中,不时挂着警句。在一所医院的病房内,当有人正要将用过的药棉往窗外扔时,旁边的病友立即给他念了一条警句:“请记住,窗外不是垃圾箱。”
“要尊重群众的首倡精神。”原广州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们越是尊重群众的首倡精神,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群众的热情越高,我们开展工作的办法就越多,成效就越显著。”
1989年,广州一些市民通过“市长专邮”等渠道,提出了开展市风讨论和征集市徽图案等建议。市委认为,这表达了广大群众要求推进社会和自身进步的良好愿望,反映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因势利导,决定开展“广州人精神、广州市风和市徽、市歌讨论征集活动”。一时间,大街小巷,人人争说。共收到应征市歌歌词700多首,曲谱550多首,市徽图案1448件。有的市民数次来信发表意见。群众热情之高、活动效果之好,均为罕见。
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成为群众的热情创造,又要为群众的自身利益服务。多年来,广东把改善交通、通讯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建设,建设优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作为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使群众在关心、支持、参与精神文明活动中,看到好处,得到实惠。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各方面聚集了大量资金,为许多群众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入托难等问题。
如此,群众的参与意识就更强。而唯有群众广泛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活动是又一个有力的例证。
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每年的正月初七,被定为该市的慈善日。这天,中山人要举行规模盛大的“慈善万人行”活动。它始于1988年,当时市文化局为组织健康而有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发起了“敬老万人行”——上万人组成步行大军,穿街走巷进行募捐,所得捐款全部用于建敬老院。此举将市民的公益心火山般激发了出来,次年便发展为由市红十字会牵头组织、形式多样的“慈善万人行”,所筹善款用于公益设施建设。此后,慈善募捐活动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从1988年到1994年,该活动已历7届,善款由第一年的6万多元增加到3938万元,行者由1万人增至4万人。
哦,那激动人心的彩旗烟花,那感人肺腑的街头义捐,那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表演!如今中山人一提“万人行”,就脚板痒哪!“手相牵,心相连,万双脚步齐向前,中山盛行文明事,齐行善举过新年。”中山“万人行”活动,已成为一种新民俗文化现象。重要的不是捐款的数额,而是慈善捐款辐射的新观念。通过“万人行”,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得传万家。
广东人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较大的热情,较强的参与意识,为什么?其中一条,各级政府都在通过种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借助新闻媒介,努力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社会舆论,而环境影响人,熏陶人。
造就高素质的人,广东人以此为两个文明的结合点。
当然,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治安形势还比较严峻,黄、赌等公害时有抬头,外来人口的精神文明工程更是一个棘手课题。为此,广东决心付出不懈努力。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
喜看南粤大地,正放射出日益灿烂的双文明之光!


查看完整版本: [-- 托起璀璨的“双子星”——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巡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