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转非”感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6月 -> “农转非”感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凌虚 1995-06-30 00:00

“农转非”感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转非”感言
凌虚
笔者这里要说的“农转非”,不是指城乡户籍变更迁移之类的话题,而是另外一些令人忧虑的“农转非”现象。
一是农用资金“农转非”。本来国家用于农业的投入就不够,然而,在一些地方有限的农用资金竟常常被“农转非”挪作他用。让他买化肥的,他拿去倒了钢材;让他收购农副产品的,他拿去炒了地皮;让他兴修水利的,他拿去买了轿车。
二是耕地的“农转非”。这些年,很是热了一阵的“开发区”,便是以耕地的“农转非”作代价的。在一些地区的一片良田沃土,围起一道围墙插上一块木牌就成了“开发区”,至今没有开发,好端端的良田,凭它杂草丛生,有的甚至成了工业垃圾的堆积场,直闹得“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大打折扣。
三是“农技人员”的“农转非”。眼下,农技人员“下海”、“走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南方某省对四个地区调查,去年农技人员“农转非”达1400多名。如果是人才合理流动,农技人员凭一技之长干其它行业倒也无可非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去年华北大平原棉铃虫肆虐,以致棉田大面积减产,恐怕与农技人员“农转非”不无关系。
喜忧参半的是农村劳力的“农转非”。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老少妇女在家种地已成了内地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的一大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劳力出外做工,既缓解了发达地区劳力短缺的矛盾,又给外出农民增加了收入,这确实是桩好事。但什么事都得有个度,如果都一窝蜂地跑出去,家里的责任田任其撂荒,那就不应该了。当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引导,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人肚皮。


查看完整版本: [-- “农转非”感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