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
1995-07-29 00:00 |
科学种田出“黄金”安徽界首市一九九二年创办“吨粮田建设指挥部”,小麦、棉花单产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累计增加粮食一点三五亿公斤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学种田出“黄金” 安徽界首市一九九二年创办“吨粮田建设指挥部”,小麦、棉花单产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累计增加粮食一点三五亿公斤 本报记者刘杰 在安徽省界首乡村,相信科学的人越来越多,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多。颍南曹寺村人紧靠城市不弃农,原因是科学种田能出“黄金”。记者看到,村里家家置个大粪桶,天天有人跑到城里拉人粪尿,没劳力的还会花钱一桶一桶地买。地养肥了,他们又搞棉花、马铃薯、西瓜间作套种。作物是一色的杂交品种,一色的地膜覆盖,一色的虫情测报、药物化控。近几年棉花单产不断往上翻筋斗。专家惊叹不已,算算土地效益更是惊人。老百姓编了顺口溜:“三种三收地膜盖,每亩能收三千块,良种良法真不赖,奔小康数俺跑得快!” 省委书记卢荣景曾要求界首市在“首”字上做文章。如今,界首人不但实现了工、贸、财“撑杆跳”,农业也像雨后春笋,“吱吱溜溜”冒了尖。小麦、棉花单产连续两年为全省第一,玉米、山芋单产破省最高纪录,油菜、棉花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制种繁育基地,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由前年的全省第31位上升到去年的第9位。 市长陶克贵乐陶陶地告诉我,是科学帮了界首农业的忙。界首市小,人口密度却为全省之首,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责任制曾使界首农业大发展,但1985年后,由于轻农思想上升,农业生产严重滑坡,到1991年,粮食跌至人均不足400公斤,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也仅为400元左右。严峻的事实令人警醒,界首在调研论证之后,深感强农稳农、狠抓粮食,乃为富民裕市上策,因此提出主攻单产,增加总量,在“八五”期间建成吨粮市。市政府成立了科技兴农领导小组,聘请14位省内外农业专家为顾问,1992年创办了吨粮田建设指挥部,去年又组建了优质棉、蔬菜、畜牧等5个开发办公室。市连续多年设重奖,搭起高产擂台。 “吨粮田建设指挥部”不是聋子的耳朵,从良种引进推广,到播期播量、土地培肥、田间管理、收获评优,一环扣一环,环环有“指令”,环环有培训,户户有“明白纸”。去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15公斤,今年达352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0公斤。主攻两年,粮食总产连登2.5亿、3亿公斤两个台阶,两年累计增加粮食1.35亿公斤。夏收后,“指挥部”士气更高,又在忙着赶印玉米过千斤栽培“明白纸”。 界首的头头脑脑还贵在不搞“口头农业”,从市委、市政府到乡、镇、村,各级干部层层抓示范田、指挥田、丰产片。今年干部们抓的丰产片有20万亩,高产示范、指挥田10万亩,每块地都是插标定界,造册登记,有档可查。值得称道的还有科技集团承包,集团头头就是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张东信。从1992年起,集团13人承包曹寺村棉花丰产技术,到目前,全市已有147名科技人员加盟集团,各种农作物承包面积达42万亩,其中棉花最高单产已达皮棉192公斤。 当然,与之相适应的是不断加大土地投入。市政府紧腰带,筹外资,以工补农,鼓励农民参与,几年中竟以上亿元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据了解,界首的有效灌溉面积已占总耕地一半以上,机耕机播面积达98%,机收机脱面积也在百分之八九十,各种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品种更新由原来的几年、十几年一次,到现在的一二年一次。 穿行在界首平原上,所到之处,扑面而来的是令人心醉的丰收景象,听到的是令人振奋的丰收喜讯,而更使你激动不已的还是科学种田所显示的无穷魅力。在张忙村所在的邴集乡,乡党委书记杨进声说:“乡里已把张忙的‘周麦9号’优系全留下啦,每户装袋送粮站代储,袋里装上户主姓名,秋种各村以粮换种,这给明年小麦高产岂不又加了道保险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