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不可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7月 -> “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不可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开忠 1995-07-31 00:00

“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不可取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不可取
在中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中,近年来,一些盛市的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一些省、市重点中学,任意扩招“议价生”,变择优录取为“择钱录取”。例如,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重点中学,有的不公开地对低于录取分数线的初中、小学毕业生,按每低1分收费0.5万元至1万元的标准录取;有的则公开要价,每名学生一两万元、三四万元,甚至更多。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重点学校,今年招收400多名初中生,其中一半左右是“择钱录取”,报名时公开要求学生填表,起价2万元左右。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机关与校方达成协议,每人交2万多元(其中公司出大头,学生家庭出小头),学校全部录取该公司机关低于录取分数线10多分以内的应届毕业生。
“择钱录取”虽然可以筹集一些社会资金,改善一部分学校的物质条件,但它所带来的负作用却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
导致不平等竞争。长期以来,我国招生工作一贯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择优录取是以分数为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钱录取”则是同样的分数,有钱的可以上重点学校;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只能“望校兴叹”。江苏、北京等省、市的一些学生家长气愤地说:“这不是考重点中学,而是买重点中学!”
形成了又一种差距。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过去人民群众一直都平等地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些年,地区性、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党中央十分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而现在出现的这种“择钱录取”的做法,导致了除经济上差距外的另一种差距,即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进而造成文化教育上的差距。
教学质量下降。“择钱录取”的做法,很容易使一部分学生不把精力花在学习上,而是把精力花在动员父母出钱上。北京西郊一所小学在升初中统考前夕,很多学生不认真复习功课,成天议论花钱上哪所中学。老师担忧地说:“这样怎能搞好复习?怎能考出好成绩?”受“择钱录取”影响最大的当数一些富家子女,他们认为,自己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家中有钱,上重点学校没问题,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此,有人编了顺口溜:“只要有个富爹妈,不怕学习成绩差。”因此,如果任“择钱录取”之风刮下去,“读书无用论”将会沉渣泛起,后果不堪设想。
伤害一些青少年的心灵。我国少年儿童一入学就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与熏陶。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接受教育也是平等的。可是,一些重点中学实行“择钱录取”的做法以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考”不过成绩较差但家庭富裕的同学,他们便感到不理解,甚至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北京海淀区永定路第二小学一位12岁的小学毕业生贾维娜,升学考试考了208分(满分为230分),没有达到附近某重点中学为“择钱录取”而人为抬高的录取线,家庭拿不出钱来交给学校,被“划片分配”到离家四五公里外的一所普通中学上学,她看到比自己低10多分的一些同学因家庭向学校交了钱而被附近重点中学录取,就近上学,整天含着泪水念叨:“这太不合理了!我们平时刻苦学习有啥用处!”
影响普通中学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择钱录取”,使得一些重点中学财源广进,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也提高了教职工的物质待遇。而普通中学由于缺少这种“可观的收入”,教职工的物质待遇相对降低,导致不少人思想波动,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想方设法朝重点中学里“挤”;有的人虽未动,但已失去了教学热情。
不利于社会安定。“择钱录取”对一些“大款”家庭来说是“小菜一碟”,对一些工作在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的家庭来说,难处可能也不大。但是,对一般工薪家庭及一些工作在效益不好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来说,让子女上重点中学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择钱录取”,给一些原本多多少少存有思想情绪的低收入职工“火”上加“油”,使他们不仅对教育部门这种做法不满,而且也容易产生对当地有关领导的不满。
“择钱录取”,弊病很多,实不可取。
北京市王开忠


查看完整版本: [-- “择钱录取”学生的做法不可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