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工并举促发展——印度农村见闻(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8月 -> 农工并举促发展——印度农村见闻(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景卫 1995-08-31 00:00

农工并举促发展——印度农村见闻(上)

第6版(国际)
专栏:印度通讯

  农工并举促发展
——印度农村见闻(上)
本报记者李景卫
离开喧闹的新德里,驱车来到僻静的的农村,第一个印象是,农工并举是促进印度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成功道路。
汽车穿过林荫道,绕过牧归的牛群,数小时后便来到哈里亚纳邦卡尔纳尔县夏姆戛村。村长戈吉特·辛格·迪龙先生一家5口人,老两口和3个女儿,一幢西式洋房坐落在农场中央,周围草坪茵茵,鲜花锦簇,室内一派现代化陈设。谈话间,迪龙先生的两位上中学的小女儿在草坪上摆起了椅子和长条茶几,并热情地以自制的冰咖啡招待记者。迪龙先生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说,这里对每一寸土地都实行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顺着他的手势望去,只见一片片稻田长势喜人。碧绿的禾苗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细浪,也荡起农民们金色的梦想。
夏姆戛村有300户农民,大多数拥有3—5公顷耕地,经营小型的农场,也有部分农户没有土地。迪龙先生的农场占地12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农忙时,雇10—15人帮忙,平时只雇用2—3人。这些雇工都来自有富余劳力的或无耕地的农户。他们在播种和收割季节出来帮工,挣钱补贴家用。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力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家庭因就业无路年收入不足1万卢比(30卢比约合1美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摆脱贫困,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邦政府做出决定,一定要把剩余的劳力稳定在农村,并给他们提供用武之地。于是,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兴办家庭小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它们一律实行免税,而且根据情况提供贷款或补贴。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家庭小商业、小修理、小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遍布村村寨寨。
采访中,记者参观了印度斯坦水泵厂和以生产拖拉机用犁为主的拉那配件厂。这两家乡镇企业,厂房十分简陋,但管理却非常严格,每道工序都认真把关。这些乡镇企业不仅生产出了大批的实用农业机械,满足了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避免他们盲目流入城市。印度斯坦水泵厂现有职工30人,全部为农村剩余劳力,每月工资1500卢比,还可视完成定额情况拿到奖金。他们享受免费医疗和人身保险。职工子女免费入托,长大后上小学、中学的费用也由厂方全包。除此之外,厂方还资助10名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他们毕业后可自己找工作,也可到水泵厂工作。拉那配件厂现有职工106名,工资和福利与水泵厂基本相同。当问到工人们对工作是否满意时,他们都表示满意,认为乡镇企业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广阔天地。
哈里亚纳邦从面积来讲,是印度的一个小邦,仅占全国面积的1.37%,人口也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97%。但由于哈里亚纳邦坚持走农工并举的发展道路,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能出口创汇。1966年的粮食产量为259万吨,而1994—1995年度增加到1090万吨,向国家交售成品粮450万吨,成了印度的农业大邦。与此同时,哈里亚纳邦又是印度的工业大邦。制造业等大型工业不说,仅家庭小工业和乡镇企业就从1966年的4519家发展到现在的11.5万家,就业人员达70万人,年产值达35亿卢比。
现在,这个邦的农户越来越多地成为自我就业和农工结合的家庭,农民的收入逐年增高。       
             (本报新德里电)


查看完整版本: [-- 农工并举促发展——印度农村见闻(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