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强者之路——访全国青联委员、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8月 -> 强者之路——访全国青联委员、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唐维红 1995-08-31 00:00

强者之路——访全国青联委员、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强者之路
——访全国青联委员、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
本报记者唐维红
见到王伟,是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青联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在这之前,我曾多次听朋友谈起过他不平凡的经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摆脱了口语病困扰的王伟独立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口语病医院,收治患者8000多人次,有效率达100%;他写出了40万字的我国第一部口语病专著《口语障碍与矫治》,使“王氏矫治法”成为体系,被专家们认为“开辟了我国康复医学的新领域”。
在众多明星、名流汇集的青联会上,新委员王伟并不十分引人注目;而我却想探寻出他由弱者变成强者的人生之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他用十分平和的语调向我讲述了他那充满坎坷的创业史。
我国有1000万口语病患者,十几年前的王伟也是他们中的一员。1959年,王伟一出世,厄运就向他扑来,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他12岁随母亲从四川广元到了新疆;更不幸的是,他从小就患有严重的口语障碍,连自己的名字都说不清。在学校,他勤奋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结巴”的外号使他变得敏感而孤独,高中没毕业,就含泪辍学了。在克拉玛依的一个农场,王伟埋头苦干,被评为全系统的先进分子。可每次招工,他总是被拒之门外。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使他懂得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克服语言障碍。于是,他踏上了四处求医的艰难路程。在上海,经过两次手术的王伟不仅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自如地开口说话,反而由于舌头伤痕紧缩,舌部更加僵化,几乎由半哑变成了全哑。失望之极的王伟眼一闭,跳进了波涛滚滚的黄浦江……
王伟被救起后,西安医学院80高龄的张乃华教授收治了他这个在苦海中挣扎的年轻人。张老首先清理了王伟的心理障碍,然后指导他正确的吐字发音方法,每天要进行十几个小时的刻苦训练。半年后,王伟终于能和常人一样清晰流利地念书读报了。兴奋不已的王伟由此确定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将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的口语病患者从痛苦中解救出来!为此,他做了张老的“关门弟子”。几个月后,学有所成的王伟揣着一沓20余万字的《语言病理学》初稿走出了西安医学院的大门。
辞去公职的王伟,先是在家乡四川广元办起了口语病诊所;为了方便更多的患者,1992年,王伟又筹措资金,将医院迁至成都市龙泉驿大面铺,成立了成都口语病医院。王伟认为,单纯的口语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因为口吃患者说话时和正常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呼吸状态和发音状态不一样,只要把口吃患者的这三个状态调节得与正常人一样,他们就不会再口吃了。因此,他对口吃患者主要进行心理治疗、语言训练和呼吸训练,对其他患者则是进行舌头吐字发音功能矫治。
1990年元旦刚过,王伟的矫治口语障碍科研课题通过了省级鉴定;同年10月,这项研究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王伟被四川省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4年底,他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一个又一个患者在王伟的精心治疗下病愈出院,自信地面对生活。他们说,是王伟为他们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
王伟成功了,为此他付出了很多。与当年病痛的折磨和曾经遭受的屈辱相比,王伟觉得创业中的种种艰辛实在算不了什么。他说,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把他的口语病医院办得更大更好些,收治的病人更多些。


查看完整版本: [-- 强者之路——访全国青联委员、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王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