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朝阳沟》新篇——新野32对“拴宝”、“银环”建起股份制农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朝阳沟》新篇——新野32对“拴宝”、“银环”建起股份制农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温卫平 1995-09-29 00:00

《朝阳沟》新篇——新野32对“拴宝”、“银环”建起股份制农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朝阳沟》新篇
——新野32对“拴宝”、“银环”建起股份制农庄
温卫平
河南新野县施庵乡32对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建起一个占地396亩、以养殖为主附带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集体农庄,乡亲们夸赞他们是本乡里的“拴宝”、“银环”。
圈圈肥猪,架架瓜豆,塘塘荷香鱼跃,岸岸果树成行……景色迷人的农庄,最北边是两排农庄人的宿舍,过马路向南,32个单元分南北4排,东西8座。每个单元占地6亩,有猪舍10间加饲养配料室2间,一字排开,猪舍前是一亩水面和4亩饲料种植田,全部采取一圈、一塘、一田模式。圈内养猪,塘里养鱼种莲,岸边栽果树种南瓜,猪舍前后是葡萄和丝瓜及扁豆架。形成了猪粪养鱼壮莲、塘泥肥田,田地种粮食或经济作物,秸秆和杂粮喂猪的种、养循环。 据了解,文革时期,一批知青曾在这片位于三县交界偏僻处,不长庄稼多长草的礓石低洼地上垦荒几年。后来知青陆续返城,这里又被撂荒。去年,贺云平等4名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办综合养殖场,年获纯利13.08万元,乡里号召大家报名重垦这片荒地,办综合养殖场,建集体农庄。条件只有一条:有知识文化就中。结果,报名者众。有五六十年代初中毕业的回乡青年,也有近两年回乡的高中和中专毕业生。
乡领导介绍,这座单元式生产的农庄是集体管理,股份经营,分场实施,整体核算,纯利分红。共有100个股份,32名承包人就占72股。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生产经营水平,农庄建立了党、团组织,乡里派专人住在这里搞协调服务,给他们架起了广播喇叭、电话,配备了录放像设备,经常播映电教片。还聘请市、县的农业专家定期来讲课指导。并根据每个人的专长爱好,把这些青年分成防疾治病、品种改良、饲料配比、营销攻关、种植管理等几个研究小组,开展多种活动。在每个单元里,有的夫妇带着小孩吃住在场,共同生产;也有的是“拴宝”住场搞生产,“银环”在家当后勤,忙时来场协助经营。但都是明争暗赛比着干。现在,他们搞的“三元杂交”、“生猪快速育肥”等七八个科研项目,已引起了市、县农科部门的重视。
采访中,我们见到了张焕新和孙从改夫妇,这对青年人是宋庄村1986年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带着小孩住场,同喂猪,同耕种。眼下,10个圈存栏肉猪100头,母猪8头。其中,就要出栏的100公斤以上的大猪就有34头。他们说,马上就可收纯利6200元。
当问他们为啥不在城市找个事干,而恋这荒野僻地时,去年从南阳农校毕业的20岁的蒋化立引用了那句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和戏上的拴宝、银环是同时代人。”正在喂猪的现年60岁的刘富占说,他过去总认为自己有文化,前几年跑生意去过东北,到过广州,结果也没搞出个啥名堂来。后来悟出了个理儿,还是把知识和精力献给家乡好。如今这对老“拴宝”、老“银环”也成了农庄里的新人。正说着,现在正上着师范大学,放暑假来场里体验生活的老刘的儿子刘朝怀过来插上了腔:“我感觉在农庄里很有前途,等毕业了也来这里干。”
这时,场里接到武汉市赵家桥肉联厂来的长途电话,说他们过两天要来这里拉猪。乡畜牧办主任介绍,他们已同上海、天津、深圳等10多家肉联厂签订了生猪购销合同。他还保守地算了笔帐:每个单元每年养猪100头,可获利1.5万元;收鱼250公斤,收利2000元;挖莲菜800公斤,收入700元;饲料田里的作物加上塘边舍前的柿子、葡萄、花椒等可收入4400元,总共拿个两万多元没问题。
施庵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却说,不能光算经济帐。这主要是给高考落榜的回乡青年辟一块用武之地,也是对他们进行热爱农村、建设家乡教育的一个课堂。


查看完整版本: [-- 《朝阳沟》新篇——新野32对“拴宝”、“银环”建起股份制农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