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茅草街镇的变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茅草街镇的变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兴华 1995-09-30 00:00

茅草街镇的变迁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茅草街镇的变迁
本报记者吴兴华
从洞庭湖北岸的南县县城出发,南行40多公里,一座气势恢宏、热闹繁华的滨湖城镇便呈现在眼前:风格各异的新楼房鳞次栉比,电视差转台的接收、发射塔高耸入云,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街道上和商店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满载粮食、生猪等物资的过往汽车川流不息。依镇而流的淞澧洪道和沱江水面上,大小船只来往如梭,不断传来离靠岸船只发出的雄浑的汽笛声。这就是南县茅草街镇。
茅草街镇,地处洞庭湖北滨,是沅水、淞澧洪道、淞滋河、沱江等七水汇合处。从这里,可以北上华容、岳阳,东抵长江,南下益阳、长沙,西达汉寿、常德。
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最初的茅草街,人烟稀少,渡口两旁全是茅草棚,“茅草”街的名字由此而来。到1987年,这里才6000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农业人口。所谓的街,就是低矮房屋夹着的河堤。街道狭窄,坑坑洼洼,雨天一街泥,晴天满天灰。当年流传着一首顺口溜:“要过茅草街,(得有)碰不坏的车,勇敢的司机,不怕死的旅客。”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城镇基础设施,连自来水也没有,居民喝的是浑黄的井水。全镇8口井,居民每天要排队挑水。
镇党委书记钟永福告诉记者,是改革开放使茅草街张开了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商品集散地,过往车辆、船只剧增,经商办企业的人蜂拥而至,每天的流动人口上万。昔日平静的茅草街沸腾起来了!面对改革开放给茅草街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镇党委、镇政府围绕洞庭湖区盛产的粮食、棉花、芦苇、生猪、家禽、蛋品等的储运、加工、销售和外来工业品的运、销,办起了针织厂、钙塑厂、包装有限公司等镇办企业34家。去年,全镇工农业产值达2亿多元,创税利2000多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1/4。沿河新建码头28个,仓储区有各类仓库25个,堆仓面积14万平方米,吞吐着八百里洞庭和山南海北的物资,年货物吞吐量达350万吨,成为湖南省的八大港口之一。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建的日产3000吨净水的自来水厂,使居民喝上了清澈、卫生的自来水;11万伏的变电站,解决了镇里的用电难题;新修的宽30米、长1000米的沱江路,从渡口往北的迎宾路,以及沱江路两旁建起的新区,改变了茅草街镇的旧模样;邮电大楼拔地而起,已开通的3000门程控电话,把滨湖小镇和国内外紧密连结在一起!规模宏大的拥有500个摊位的商业城和有980个摊位的集贸市场,为天南地北的经营者提供了用武之地;新建的轮运码头迎送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宾客。几年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0.75平方公里扩大到2.44平方公里,扩大了3倍多。昔日的“茅草街”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滨湖新镇。今日的茅草街镇,有常住人口19500人,每天流动人口达15000多人。
茅草街镇,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洞庭湖滨,展示着洞庭湖区灿烂辉煌的前景!
(附图片)
题图:今日茅草街镇。
上图:改革开放初期的茅草街镇。
右图:解放初期的茅草街镇。


查看完整版本: [-- 茅草街镇的变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