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日庄的“太阳”笑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日庄的“太阳”笑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宋学春 1995-09-30 00:00

日庄的“太阳”笑了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日庄的“太阳”笑了
本报记者宋学春
“现在好了,我们的教室不怕漏雨了”,“上课不用再点蜡烛了”,“我们还有了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器械呢”……这是6月底,记者在青岛莱西市日庄镇“青岛共青希望小学”采访时,孩子们向记者表达的心情。那种高兴快乐的样子,也感动了记者。
远远地,“众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字标语和飘扬的国旗便映入眼帘。崭新的校园院墙,整齐干净的校园,米黄色的墙壁、海蓝色的墙裙和宽敞明亮的大窗户,还有那飞向田野的朗朗读书声、欢乐的歌声,这就是“青岛共青希望小学”了。
日庄镇位于青岛市的大沽河边,65个村的村民沿河而住,土地肥沃,粮丰树茂。1958年为了修“产芝水库”以解决青岛用水难问题,32个村的2万多村民响应政府的号召举家搬迁,绝大多数迁到水库边的丘陵地带住下,生活环境差,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就拿到希望小学上学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来自20个村庄的7所学校。“原来那些学校,几乎都是50、60年代盖的,早已经是破破烂烂。冬天,后窗用砖堵,前窗贴塑料布;夏天,窗进雨、房漏雨,教室外面停了雨,里面还在滴雨水”,“老师的讲桌三条腿,学生的课桌也是三条腿,怎么办?只好两张桌子靠在一起用”,“经济条件差,校舍改善不了,教学质量谈不上,辍学孩子不断”……孩子们讲他们的过去,老师们讲他们的过去,学生家长也讲他们儿、孙两代上学的过去。记者曾参观过尚未拆掉的河北夼村两处小学教室,低矮昏暗,墙脱皮,顶漏天,无门无院。
希望小学的校长周天文,在库区移民村教学18年,他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希望小学奠基和开学时的情景。1994年10月22日,学校开工奠基,库区群众听说后扶老携幼纷纷赶来参加,有的倾村出动。他们深知这所要建的学校,是用青岛市共青团员们的爱心筑成的,从今以后孩子们能有一所像样的学校了。今年4月1日开学,400名学生、600名家长,又是搬桌椅板凳,又是绿化校园,仅用一天时间就搬完桌椅板凳,植完校园内外的树,平整好操场,第二天就可以上课了。在车格庄村、在河北夼村,记者同七八位村民谈希望小学、谈希望工程。“为学校干点活值得。这么好的一所学校,是我们多年来做梦都想的事,还是我们后代有福啊。”他们对记者这样说。
日庄镇的党委书记于仁龙长期从事乡镇工作,去年初调来日庄镇。他说,共青希望小学的建立,不仅仅解决上学难、改变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还有一个主要问题,那就是解决了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从去年秋季开始,全库区的粮食任务、提留在短时间内全部收齐了,这是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大问题。希望工程对库区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一次深刻教育,同时,他们将投资600万元建设库区水利工程,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说到底,是希望工程为我们开通了经济发展之路。”于仁龙说得实在。
离开共青希望小学多日,但孩子们谈起他们搬进新校时的那种高兴劲儿,却使记者难以忘记。


查看完整版本: [-- 日庄的“太阳”笑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