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创作也应重视资源配置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创作也应重视资源配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志今 1995-09-30 00:00

创作也应重视资源配置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焦点观察

  创作也应重视资源配置
志今
近来,观看了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英雄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离场默思,喜中含忧。喜的是,我们的文艺领导部门和艺术生产部门对这类作品的创作生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把他们的艺术视角和人生关注集中到了这类题材上,不少人还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表现了忘我的精神,这就使得部分作品既弘扬了时代精神主旋律,又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它们在观众中的反响也是积极的。忧的是,同是这类题材的创作,有些单位却既未在初创阶段选择优秀的编剧,又未在二度创作时集中高水平的导演、演员等,而是为了占题材、抢时间匆忙上马,仓促拍就,其艺术质量便可以想见。如有的以真实英雄为原型的影片,因在编剧、导演的选择上不精心,不严肃,未能集中一流人才,致使片子出来,令人失望。本来极有冲击力的题材变成了温吞水。此类作品,虽质量平平,甚或十分粗糙,仍常常独享尊荣。据说,原因之一是,题材占优。殊不知,正是这类由才能平平的主创人员制作的平庸作品,一则未能通过真正的艺术创造,传递出这类题材本身蕴含的巨大魅力,从而造成了资源和题材的浪费;二则这些作品在观众中的不佳影响,恰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旋律作品的应有声誉。与此相关,同一个英雄模范的形象塑造,各地不管创作实力是否具备,创作者的艺术积累是否到位,纷纷争抢,仿佛在一夜之间,忽地从舞台、银幕、荧屏冒出若干个同一形象。其动机、其敏锐和热情值得肯定,但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却大打折扣。这些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可能很多,主创人员本身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避免上述遗憾和不足呢?这的确是个难题,又是一个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努力加以解决的课题。这里,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得开阔些,从市场法则在物质生产领域引起的积极效应中获取某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通过资源的最佳配置,使许多企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名牌战略。最大限度地资金投入,最佳的设计创意,最优秀的技师和工人等,集中攻某一类拳头产品,由此带动其它项目的腾飞。二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同一类企业,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龙头型企业牵头,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互补型的最佳联合,从而避免各自为战造成的低效益和巨大浪费。
精神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弘扬主旋律的精神产品,如戏剧、影视类综合性艺术品的生产,可否借鉴物质生产中资源最佳配置的经验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实现主创人员的最佳组合,可能正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同一个题材,由创作力量最强的艺术部门挂帅组织,吸收其它单位的优秀人才,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建立主旋律精品的良性生产机制,避免大量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方面,我们已有成功的经验。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战争巨片经典之作的《大决战》三部曲、优秀影片《周恩来》、《开国大典》等的创作,都充分显示了集中一流主创人员、优化组合而产生的巨大效力。最近广获好评的“中国十大女杰”系列剧更是集中当今一流女性主创人员所结出的艺术硕果。试想,一个英雄模范的事迹,我们若集中全国最优秀的编、导、演,搞一到两台风格不同、艺术档次高又深受观众喜爱的戏,反复演,其综合效果难道不比十部八部质量平平的同类作品要好得多吗?优秀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是又一类成功的范例。它由一流实力派演员奚美娟担任主演,编导精心制作,使得一部短剧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轰动效应。该剧仅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黄金时间段就播放数次,观众被主人公的高尚人格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从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看,也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即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创作,只有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现融为一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从而真正实现其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否则,仅靠题材和数量,恐怕是难以奏效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创作也应重视资源配置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