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齐文化再放光彩——淄博市研究开发齐文化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齐文化再放光彩——淄博市研究开发齐文化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怀谦 1995-09-30 00:00

齐文化再放光彩——淄博市研究开发齐文化纪实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巡礼

  齐文化再放光彩
——淄博市研究开发齐文化纪实
本报记者徐怀谦
济青高速公路淄博段,有一块十分打眼的路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由这里,你会发现,历史和现实在同一个横断面上相遇了:地上,奔腾的是奔驰、奥迪、桑塔纳等各色现代化交通工具;地下,静默的是春秋中期的13辆配套战车和38匹战马。空间距离十几米,时间跨度两千多年,不同的面貌,同样的辉煌。
自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疆营丘(即今临淄)始建齐国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田齐王建止,800载春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然而辉煌的历史却被漫长的岁月尘封起来,让人觉得遥远而生疏。
早在10年前,时任淄博市委书记的赵志浩慷慨陈辞:“山东号称齐鲁之邦,鲁文化早已为世所公认,而与之齐名的齐文化却鲜为人知。齐文化是注重经济立国、倡导开放意识的文化,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事业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齐文化已沉睡了两千年,今天,是我们应该给历史一个回答的时候了!”
从此,齐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由民间行为转入政府行为。1982年秋,中国哲学史学会和山东哲学史学会联合在淄博成功地召开了稷下学讨论会。1986年10月,淄博市组织召开了有80多位学者参加的全国《管子》学术讨论会。会上,赵志浩发表讲话,并当场拍板:淄博自己拿钱创办刊物。有几位老专家闻言而激动得老泪纵横。10个月后,全国第一家齐文化研究专刊——《管子研究》在淄博创刊。尔后几年来,淄博市齐文化研究所成立;第一次齐文化国际讨论会、海峡两岸齐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淄博召开;由市委副书记李新泰主编的65万字的淄博市第一部系统研究齐文化的专著《齐文化大观》出版;由市领导李新泰、冯梦令监制的5集电视专题片《历史拥抱今天——齐文化与现代化》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
1995年,作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项目,由李新泰、钱海骅主编的长篇巨著——耗资百万、长达千万字的大型系列丛书《齐文化丛书》,将于年底陆续出版。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表明,淄博市的齐文化研究已经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何以言新?是因为齐文化的研究者们一开始就把文化研究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从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入手,高起点地走上了齐文化研究与开发的道路。他们不再满足于出土文物的陈列,不再满足于从故纸堆中讨说法,而认识到应把文化资源变为旅游资源,把旅游资源变为经济资源,将齐文化开发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1993年初,临淄区投资67万元,委托北京大学6个学科的50位专家经一年考察,制订出《开发齐文化,发展旅游业规划》。
本着这个规划精神,淄博市在1990年发掘出的后李车马坑的基础上,于1994年建成了“集万乘于一览”的世界唯一的古车博物馆。省委书记赵志浩提出为方便游人参观这一历史瑰宝,要在济青高速公路上留个缺口,并责成秘书速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联系。23个小时之后,方案拍板落实。
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大的气魄,在淄博齐文化的开发史上并不罕见。为了开发齐文化,淄博人民几年来投工3万多个,兴建大小项目10余个,投资5000多万元。他们用心血、用汗水培植着齐文化的常青树。
而最为人称道的,该是一年一度的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了。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艺术节自1990年起,已连续举办了6届。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代精神交汇、融合而形成的文化活动,使淄博经济始终在快车道上高速发展。
我们期待着淄博这座新兴工业城市早日建成现代文化名城;我们期待着淄博人民在古齐大地上,用历史的辉煌托起当代更加灿烂的朝阳!


查看完整版本: [-- 齐文化再放光彩——淄博市研究开发齐文化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