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卡拉”,OK不OK?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9月 -> “卡拉”,OK不OK?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秀华 1995-09-30 00:00

“卡拉”,OK不OK?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卡拉”,OK不OK?
王秀华
从小喜爱唱歌。无奈生就了一副破锣般的嗓子,羞于在人前现眼,便只有闲暇时偶尔跟着家里那架廉价的录音机瞎哼一通。
可是自从去年一次在某饭店酒壮“英雄”胆,在将醉未醉之际经不住朋友的撺掇,“卡拉”了一通,且赢得了一阵辨不出到底是不是喝倒彩的叫好声之后,便冲开了胆子,只要眼前有卡拉OK,就非吼它两嗓子不可。同时我也发现,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喜欢,也不仅仅似我等中年人喜欢,对此青睐者,在男女老幼中都不乏其人。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就见到一位来自农村的目不识丁的中年妇女大唱卡拉OK的情景。这位女士不亢不卑,单凭着记忆和电视屏幕上字幕颜色的变化来把握演唱节奏,居然唱得十分投入。特别是那“得儿呀,依儿呀”的拖腔,极有农村老太太哼催眠曲的韵味,居然赢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细细想来,卡拉OK热的确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载体,它确实有着很大的情感包容量。喜悦、哀怨、愤怒、欢乐,都可以选择相应的歌曲来表达。人们惊喜地发现,当手执麦克风的时候,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引吭高歌,都会体验到一种新的情趣,都会感受到一种新的氛围。真可谓“投入地唱一次,忘了自己”。
酒店装卡拉OK唱机,体现了商人们的精明,也为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写下崭新的一笔。试想在酒至半酣时来它一曲,比起吆五喝六,比起在酒精的麻醉下谈是论非,不是有意义得多吗?
但“卡拉”并不总是那么“OK”。有时不但不“OK”,而且还会使人产生许多尴尬。首先是歌曲与电视画面的极不统一、极不协调。“包公”竟然穿上了三点式,“小芳”竟然成了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凡此种种,早已引起国人的诟病。其实此种情况比比皆是:歌颂领袖的歌曲配上动作轻佻的女郎的轻歌曼舞;本来点的是一首内涵丰厚、感情深沉的歌曲,当你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信心十足地走上前去,准备好好“悲壮”它一番的时候,屏幕上却一下子蹦出一群嘻皮笑脸的少男少女!笔者就曾多次遇到这种使人兴味索然、啼笑皆非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你当然无法找到自己所期待的那一种感觉,你的良知使你为这种对艺术的亵渎、对作家心血的无情践踏的行为而感到由衷的悲哀。这时,你要么闭着眼睛、硬着头皮唱下去,要么干脆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OK”可谈?另外,字幕上的错字、别字之多,似乎已经到了令人见怪不怪的程度了。对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
据说,卡拉OK是在70年代中期由日本发明的,是日本战后的三大发明之一。它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小吃店、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由于它适应大众的消费需求,很快便风靡整个日本。近几年我国的卡拉OK热,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助动,这种大众性的文娱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艺术被铜臭熏染的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国人的深思。保证卡拉OK的健康发展,恐怕绝不仅仅是爱唱卡拉OK的人的事。


查看完整版本: [-- “卡拉”,OK不OK?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