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消肿卸包”脚步疾——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社会保障改革记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10月 -> “消肿卸包”脚步疾——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社会保障改革记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选清戚海燕郭嘉 1995-10-31 00:00

“消肿卸包”脚步疾——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社会保障改革记略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消肿卸包”脚步疾
——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社会保障改革记略
李选清戚海燕郭嘉
倘若要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什么事最缠身?几乎同声回答:企业办社会。
企业办社会作为一定时期的产物,曾对解决职工的疾苦、保障职工生活起过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它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
享有“军队模范企业”称号的新兴铸管联合公司也曾有过同样的苦恼。可如今他们却甩掉了包袱,轻装发展。4年来,实现利税6.5亿元,上交国家和军队利税3.5亿元,国有资产增值到8亿元,成为全军企业化工厂利税首户。
过去,新铸联的包袱很沉重,近万名职工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统统都得管。企业相继办起了学校、医院、幼儿园、商店、影剧院、菜店、养殖场等,凡是社会上有的公益事业,企业全有,保障人员达4000多人,超过一线生产职工。庞大的服务保障队伍每年耗去企业数千万元的巨资,企业发展如同套上了“绊马索”。
企业的领导被千头万绪的事务性琐事缠身,那时领导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来抓生产,抓产品质量,而是应付后勤保障。
有一件事,他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国家为“三线”的企业落实政策,职工年龄超过40岁、有20年工龄、在艰苦地区工作8年以上、其家属子女在农村的,可以“农转非”。职工中符合条件的六七百之多。家属子女呼啦啦一下来了1000多人。家属要上班,子女要上学,最难的是住房,1000多号人得新盖几万平方米住宅。而当时,企业正值技术改造,领导忙得团团转,资金紧张得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企业的苦衷职工知道,可他们也该落实政策。几十年的青春都献给了企业,现在好不容易一家人盼到了一起,没房住,没工作,子女没学上,他们能没有情绪吗?
作为公司之主,总经理范英俊和其他领导决定先从住房改起。建房,企业拿出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以息抵租。这一改革在当时可谓破了先例。还真灵,一下子集资上千万元。一年间,4万多平方米的职工住宅大楼拔地而起。紧接着,厂领导又作出了一项决定:建立离退休职工保险金,按工资总额的23%,交给地方政府保险部门。10年来新铸联已向社会交纳职工离退休保险金3000多万元。
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公司又相继建立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1992年,新铸联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驻地政府联手,在厂区建立了行政管理委员会,统管职工服务保障和开发第三产业,使生产管理与社会服务两大职能彻底分离,一大批从机关下来的非生产管理人员充实到服务行业。


查看完整版本: [-- “消肿卸包”脚步疾——新兴铸管联合公司社会保障改革记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