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西藏东大门更明亮——记昌都电网改造工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10月 -> 让西藏东大门更明亮——记昌都电网改造工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易凯 1995-10-31 00:00

让西藏东大门更明亮——记昌都电网改造工程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让西藏东大门更明亮
——记昌都电网改造工程
本报记者易凯
8月14日下午,位于西藏东大门昌都东侧海拔4000多米的达玛拉山麓,一根高达24米的电杆在牵引机的牵引下稳稳地竖在坑基里,围观的人们顿时爆发出一阵欣喜的欢呼声。
这根电杆是昌都电网改造工程的最后一根电杆,它标志着这项国家重点援藏工程即将胜利竣工。
在达玛拉山施工现场,记者采访了昌都电网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张志坚。被高原烈日晒得脸色黝黑的老张兴奋地用手指点着山下,顺着他的手势,一幅壮丽的画面扑向记者的眼帘:
被澜沧江、昂曲河、扎曲河三江环抱的昌都城,像一只威武的“下山虎”雄踞在河谷里。江左侧绵延的青山上,28座银灰色的铁塔像巨人般擎起15公里长的35千伏高压线。江右侧,26公里长的10千伏电线,从达玛拉山脊飞向昌都城。两条银线的交汇处便是新近落成的占地40亩的昌都变电站。
提起电,昌都人民都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滋味。曾在昌都工作了30多年的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刘海涛领着记者参观了昌都现有的电力设备。记者看到始建于文革年代的年发电6000万千瓦的昌都电厂,设备严重老化。昌都电网仅是一个由电厂直配送电的小电网,相当于内地50年代的供电水平。
1994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将昌都电网改造工程列入国家援藏62项重点工程之中,由电力部全面负责承建。电力部迅速从全国各电力企业筹集资金2663万元,同时指定由四川省电力局自贡电业局为施工单位。
在昌都电网改造工程指挥部的大门口,有这样一副醒目的标语:“创一流样板工程、树电力职工丰碑。”这是100多位硬汉子、铁姑娘入藏建设第一天时立下的誓言。在200多天的风风雨雨中,他们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35千伏输变电工程,在电力建设中是个小项目,然而昌都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却使其成了一个既难啃又难咽的“核桃”工程。
首先是行路难。工程所需物资2000余吨,大到8吨重的主变电器,小到一颗颗螺丝钉,全部要从1500公里远的成都运来。曾担任押运员的四川省电业局劳动模范、变电队队长李德尧向记者介绍了川藏公路的路况:狭窄崎岖的土石路,坡陡弯急,途中要翻越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以全国劳模、在川藏线上安全行驶20年、110万公里的王善禄为首的昌都地区第三运输公司,克服种种困难,将物资完好无损地运到了目的地,创下了川藏运输线上的奇迹。
昌都位于横断山区,高寒缺氧,气候多变,给野外从事线路施工的送电队造成难以想象的困难。送电队队长李学明告诉记者,35千伏线路的28座铁塔,全部建在海拔3500米高、坡陡80度以上的山脊上。在这个连牦牛、山羊都很少光顾的地方,送电队员们要人背肩扛将10吨重的铁塔及水泥、砂石、水等运上山去。高原上狂风猛吹、烈日曝晒、冰雹狂打、雷电突袭,队员们常要经历“才入蒸笼,又下冰窖”的日子,久而久之,每一个人都脱下几层皮,换了一身“装”。队员们赢得了一个雅号:“变形黑金刚”。
8月20日,昌都电网改造工程经过验收通电,昌都50万藏族人民日夜盼望的“电灯更明亮、用电有保障、电价更合理”的日子终于来到了。改造后的电网,具有负荷分配、削峰填谷的调度功能,在发电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仅减少线路损耗这一项,就为昌都增加10%的电力。新建变电站预留下多项条件,为今后兴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建装机6万千瓦的金河电站、开发储量达700万吨的玉龙铜矿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忘记那些忘我工作的建设者们。
指挥长张志坚身患严重胆结石病,发作时昼夜疼痛不止。可他常常上午刚拔掉输液针,下午便又出现在工地上。在工地上,他连续吃稀饭3个月,体重减轻15公斤,人称“稀饭硬汉”。
土建工程师杨光学患眼疾、胰腺炎,有时吃饭都要靠人喂;土建工程师杨凯患肺炎,但他俩始终带病坚持工作,人称“拚命二杨”。
综合管理科刘光进进藏期间爱人生孩子大出血,小孩因出生时呛水生命垂危,他仅回家照顾一周便返回工地。
西藏东大门明亮了,但更明亮的是电力职工无私奉献的颗颗真挚的心,是汉藏民族团结绵绵不尽的情。


查看完整版本: [-- 让西藏东大门更明亮——记昌都电网改造工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