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今后15年奋斗目标:“两个翻番”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11月 -> 今后15年奋斗目标:“两个翻番”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于宁 1995-11-30 00:00

今后15年奋斗目标:“两个翻番”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今后15年奋斗目标:“两个翻番”
于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今后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两个翻番”。
第一个“翻番”是:2000年与1980年比,在人口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二个“翻番”是:2010年与2000年比,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如果能够把《建议》形象化为一种图示,那么这“两个翻番”就好似两个红色的箭头,一个更比一个高,在它们的引领下,整个图示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宏大气势。
(一)
13年前,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8000亿元左右。”(后来十三大把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在当时,这一目标非常振奋人心。一时间,谈翻番,议远景,树雄心,立大志,热气腾腾。不过,也有一些同志对此有所怀疑:翻两番有没有可能?历史上的“高指标”、“大跃进”在人们心里还有着不小的阴影。针对这种心态,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回答一个问题——翻两番为什么是能够实现的》,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说明翻两番不是“高指标”,不是“说大话”,不是“放空炮”,有现实的可能性,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现在,我们已经确知,翻两番的目标将在今年实现,比原来的设想提前了5年。原来被视为陡峭高山的,今天竟然履之如夷,人们初步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当年的那场讨论,许多同志已经淡忘。对于党中央提出的新的“两个翻番”,没有多少人像十多年前那样表示怀疑了。这种心态的明显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多么迅速,变化是多么巨大。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受鼓舞,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改革开放进入了更加生气勃勃的新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连续3年超过11%。人们确信,只要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壮丽的人间奇迹。
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以说,是实现“两个翻番”的极其可贵的主观条件。
 (二)
现在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同志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两个翻番”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怎样为实现“两个翻番”而奋斗?因此对“两个翻番”所蕴涵的意义有必要进行一番探讨。
“两个翻番”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动加大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难度。本来,在今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以后,也不是不可以宣布: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啊!但是党中央没有这样做,而是又提出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没有提出过的。在“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前面加上“人均”两个字,翻番的难度一下就增大了许多。“人均”两字对于中国可是非同小可!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位居世界之冠,即使是很大的总产量、总产值被这世界最大的人口“分母”一除也会变小。现在,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1992年的世界第八位上升到第七位。许多产品的总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例如: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棉花、肉类、蛋类等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钢、化学纤维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但论“人均”,其中有的只能屈居世界后列。
再说,我国人口数量并没停止在12亿上,而是正以每年新增约1400万人的速度增加。这样,即使要保持原有“人均”的数值不变,我们在“分子”的增长上所需的努力,也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以粮食为例,1994年,我国人均占有373公斤,要保持这个数目不变,每年就要增产50多亿公斤粮食。至于要在人口增量如此之巨的情况下实现“人均”数量的增长,需要付出的努力之大更是可想而知的。正因为如此,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只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倍就行了;而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在人口将增加3亿左右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增长6倍才行。由此可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分量是多么重!
从数字测算来看,到2000年要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九五”期间只要平均每年增长8%就完全可以实现。而在即将过去的“八五”期间,预计年平均增长将超过11%。如果单纯从百分比上来看,“九五”期间增长的速度似乎不很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增长的难度降低了呢?不是的。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的数字看难易,而应当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数字。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8%仍然属于高增长率,而这个8%又不是在较低基础上的8%,而是在国民经济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变得很大的基础上的8%。如同登山一样,低处十步易,高处一步难。实现今后的8%,也许要比实现过去的11%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其次,前些年的高增长率是伴随着高通胀率实现的,而今后的8%则要力求在维持较低的通胀率的情况下实现。今年将实现物价涨幅控制在15%左右的计划目标,今后要控制在10%以下。显然这个难度也要比过去大得多。第三,这个8%不是靠增加投入、扩大外延再生产来实现的,而是要靠低投入、高效益、扩大内涵再生产来实现,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转到集约型。现在,我们有相当多的企业效益很低。根据多年的经验,要改变这种状况,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今后的8%,不仅意味着量的增加,而且意味着质的飞跃。要实现这样的增长率,绝不比过去实现11%容易,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三)
“两个翻番”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近期目标具体化了。
按照原来的设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用10年,到80年代末;
——第二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用10年,到本世纪末;
——第三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用50年,到下世纪中叶。
比较起来,第三步比前两步用的时间要长得多,步子迈得也大得多,这是很大很大的一步,在实践中它必然要分成几个小步来实现。
应当怎样划分小步,这些小步又应该怎么走呢?这是还没有提出更没有回答过的问题。
《建议》提出并给予回答: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
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引导人们比较具体地思索下个世纪前半叶的发展战略问题。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曾提出分两步走的设想——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20年(也即2020年),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建议》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第一步的要求没有变,第二步则在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之前又提出:到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见,中央提出的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同到2010年的改革目标密切相关的,这样就把发展的步骤和目标同改革的步骤和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后来,他补充说:“……再花30到50年时间,更准确地说,再花50年时间,有可能使我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我们第二步的目标。”由此可见,他是把从贫困到小康看成第一大步,把从小康到比较富裕看成第二大步。事实上,第一大步我们是分了几小步走的,21世纪前半叶的第二大步也必然要分几小步来走。
“两个翻番”的提出,正是第一次指明了第二大步的第一小步走多远,怎么走。
  (四)
“两个翻番”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建议》在提出第一个“翻番”时,就明确提出:“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提出第二个“翻番”时,又明确提出:“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翻番”总是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紧连在一起的。
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也好,翻两番也好,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至于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能提高多少,从这里很难一望而知。尤其是由于有巨大的人口“分母”,所以,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幅很大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未必等幅。《建议》在谈到“翻番”时,总是要提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同人民的富裕幸福紧紧连在一起的指导思想。这里饱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过去,我们不是曾经有过只顾钢铁翻番,而忽视群众吃饭,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惨痛教训吗?
在《建议》中,对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丰富消费内容,改善消费结构,重点解决住和行的问题,扩大服务性消费,使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充实社会服务设施,方便人民生活。大力发展各项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各类卫生保健事业,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加强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发展体育运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等等。
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家业大了,家底厚了;亿万人民的小家也大为改观。许多家庭,衣,由保暖到追求潇洒、漂亮;食,由吃饱到追求口味、营养;住,由栖身到追求舒适、宽敞;用,由实用到追求美观、高档;卫生保健和文化生活的状况也大大改善了。当然,我们也不应当忘记,农村有7000万人尚未脱贫,城市也有一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毕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我们按照《建议》提出的目标艰苦奋斗,15年以后,全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有新的提高。
(五)
“两个翻番”的目标是美好的,要实现它们,必须具备许多条件。最关键的是实现“两个转变”。
近十多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那些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规章、旧观念、旧习惯,不断地被破除或改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且为未来更大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今后,我们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实现“两个翻番”的宏伟目标,兴有利条件,除不利条件。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局来说,就是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12个关系,这些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
从经济工作本身来说,关键性的条件是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例如: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障碍。那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使原来就已经很突出的资金、能源、原材料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不变革就没有出路。
因此,“两个翻番”不仅意味着生产力量的增加,也呼唤着生产力质的飞跃,这有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赖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为实现“两个翻番”而奋斗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在积极推进“两个转变”过程中,实现“两个翻番”,将成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发展气势雄浑的交响曲。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它制定和执行得好不好,关系到我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的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关系到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而一个规划好不好,很重要的一条又要看有没有一个好的奋斗目标。一个好的、富有前瞻性的奋斗目标,应当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是群众创造美好未来愿望的充分体现,既鼓舞人心,又实事求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凝聚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好的奋斗目标。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好的奋斗目标。
在刚刚过去的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发展目标从原来的5年、10年,推移到15年,提出了“两个翻番”。历史也必将证明,这是一个好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是一定能够计日程功的!


查看完整版本: [-- 今后15年奋斗目标:“两个翻番”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