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让春节文化更丰富更文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1月 -> 让春节文化更丰富更文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沈时 1995-01-30 00:00

让春节文化更丰富更文明

第4版(要闻)
专栏:

  让春节文化更丰富更文明
沈时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到了,今晚是除夕夜。过春节,对于我国各族群众来说,是一桩盛事。
《红楼梦》第53回描述了贾府过春节的情景,那场面是极其盛大的:进入腊月,即着手置办年货,其中包括准备大量的山珍海味。“二十九日,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上下左右,张灯结彩,“爆竹起火”,“焕然一新”。除夕晚上,先是由贾母率全家老小,拈香下拜,祭宗祠、敬祖先;再就是向长辈行礼,给晚辈散压岁钱;最后全家吃“合欢宴”。正月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看戏赏灯……
普通百姓过去自然不好与贾府这些官宦人家、豪绅阔佬相比,但对过春节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即使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家境那样艰难,也要准备二斤面粉包顿饺子,“扯上二尺红头绳”,给其女儿“扎起来”。
过春节,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随着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延续,春节活动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文化价值:辞旧迎新,渴求美好生活,讲卫生求安康,上上下下军政军民联欢,亲亲邻里和睦,说文讲戏,娱乐休息……
当然,春节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平时也能吃到了。如今有一句时兴的话,叫“天天过年”。所以,老百姓过春节已不再满足于采购鸡鸭鱼肉、好烟名酒;相反,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却越来越高,比例越来越大。晚上看电视,白天逛庙会,盼望有精彩节目。现在各地都在大力筹办各类春节文化活动,正是适应了人民群众的上述需要,因而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春节文化的发展变化,在娱乐方面也十分明显。且不说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早已被许多人所摒弃,就是某些有副作用的东西也慢慢地退出了春节文化的舞台。比如,为了减少火灾和伤害,不少城市禁放爆竹,这里的人们就很难体会到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绘的“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意境了。不过,另外一些习俗,如点夜灯、挂彩笼、贴年画、耍龙舞狮、观灯看戏,等等,不仅沿袭至今,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一些家庭,“压岁钱”被“压岁书”替代,电话拜年,在不少地方也开始时兴起来。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贴春联这种文化习俗已在神州大地深深扎根,并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发展。春联又叫“门对”,起源于“桃符”。据史料记载,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创作的。他先让翰林学士辛寅逊题写桃符板,后觉得辛的词句欠佳,就自己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明太祖朱元璋也积极主张民间贴春联。春联还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很有民族特色,因此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相对来讲,城市贴春联的要少一些。最近,北京市委宣传部提出,“今年春节期间,提倡各单位、各家庭写春联、贴春联”,弥补了往日的缺憾,实在是一件趣事。相信这一活动必将给首都的节日增加一些喜庆气氛和文化色彩。
春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并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各级政府以及新闻、宣传、文化、艺术等部门,确有责任对“春节文化”加以整理和引导,剔除其糟粕部分,继承和发展精华部分,使春节文化更丰富、更健康、更文明!


查看完整版本: [-- 让春节文化更丰富更文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