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唤醒“四荒”——记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2月 -> 唤醒“四荒”——记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荣杨涌 1995-02-28 00:00

唤醒“四荒”——记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

第4版(要闻)
专栏:

  唤醒“四荒”
——记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
光明日报记者杨荣本报记者杨涌
吕梁尽是山,穷山,荒荒的,连吕梁人自己都不免有一种远离火红年代的感觉。然而这两年,这感觉发生了变化,让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坡成了吕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1992年就要过春节的时候,山西省吕梁地委书记姚新章下乡去村里了解情况。来到岚县王狮乡,他见村民家家户户院里栽满了树,就问一户:“院里栽满了,想不想包一座山去栽?”农民回答说:“不想,院里栽的是自己的,山上就不一定了。”“为啥?政策不是很明确吗?谁栽归谁所有!”农民说:“说是这么说,但院子是政府批给我的宅基地,山上的地干部让包才能包,不让时,栽的种的再多也会收走!”在阳坡村,姚新章了解到,1984年这个村因为无力支付村里日常开支,瞒着政府将一条203亩的荒沟以180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张李保,七八年过去了,荒沟变成了“黄金沟”,满满一沟树,少说也值10万元。姚新章摸着碗口粗的一棵大树问李保:“你就不怕政策变?”李保理直气壮:“我花钱买的,再变也成不了别人的!”

姚新章的心思被触动了。吕梁自然条件差,有几百万亩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由于土地的权属不明,农民缺乏对土地天然的亲近感和对土地使用应有的热情。多少年来,土地总是被动地被利用着,更少有农民在荒地上动脑子。从80年代初期起,这里大力推行“户包治理小流域”,一度调动起了广大农民治山治水热情,但由于承包制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权属感,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治理办法在实践中裹足不前了,不少农民主动放弃了治理。
正是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犹似一缕春风,吹遍吕梁山的沟沟崖崖,吕梁人终于想壮着胆子大步迈出这“沟沟崖崖”了。
这年春节刚过,姚新章把他的想法在地委会上抖了出来,并得到了行署专员冯其福等其它地委领导的一致赞同:“让农民仅仅得到一时一地的利益还不行,要让他们有踏踏实实的权属感!不仅是为了自己,也能让子孙后代得益,农民才敢于投入,舍得投入。”
拍卖“四荒”地被很果断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一份《关于拍卖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使用权、加速小流域治理》的文件迅速下发全地区。

吕梁山区轰动了。从上到下,人们为地委这份文件的全新内容所吸引:拍卖“四荒”地使用权,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拍卖使用期限50至100年,可继承、可转让。
基层干部还在犹豫中。农民早求之不得了。岚县曲井村20多位村民拿着登有文件的吕梁报找村长:“咱啥时卖四荒?”村长正琢磨办法,急忙请大伙坐下来商量。拍卖那天,村委大院像演电影一样坐满了人。村长亮标底,村民“你争我夺”,一条200亩地的大沟很快被刘冬孩等十几户人家买走。
拍卖的吆喝声响彻了吕梁山。农民珍视买来的“山照”如同珍视当年政府发的“土地照”。方山县潘家坂村的张有成老汉,买了一块没人治理的“鸡儿沟”,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鸡没叫,老汉就唤上儿子下地整沟去了。后来老汉又请来技术人员科学规划,现在,沟里已是一坡一坡的树木了。
农民的积极性是打心眼里蹦出来的。中阳县沙墕村村民武润锁、杨凤平二人,购买本村荒山2800多亩,他们聘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已累计完成机修梯田1100亩,种植经济林7万株,木材林40万株。坡地变成了稳产田,田间又间种药材、蔬菜,一举多得,并带动了全村村民共同富裕。从1993年起这个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100元。
拍卖四荒,耕地面积扩大了,林木覆盖率提高了,水土流失减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效应是巨大的。农民从“要我治理”转为“我要治理”,确定了自己在劳动中的主观位置,根本上改变了治山治水的心理状态。到去年底吕梁地区已有200多万亩四荒地被农民买去治理,治理率在70%以上,影响波及全国。
1994年1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吕梁地区,对吕梁拍卖四荒一举给予充分肯定。


查看完整版本: [-- 唤醒“四荒”——记吕梁地区拍卖“四荒”使用权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