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实践——谈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2月 ->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实践——谈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方生 1995-02-28 00:00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实践——谈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

第9版(理论)
专栏: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实践
——谈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
方生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这是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核心内容。16年来,在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要求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和学会两套本领。进入90年代以来,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阶段,要求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达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经济体制接轨是接轨的关键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实行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已形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经济都程度不同地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同样,中国要面向世界,扩大对外交往,必须使自己的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体制相对接。过去,我们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孤立地位。今天,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为中国在经济上通向世界消除了一个严重障碍。
为适应和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次契机。把握住这一契机,借鉴西方国家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现状,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深刻影响,焕发生机,加速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市场转,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要自主经营;企业要创造利润,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企业要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自我发展,优胜劣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它标志着我国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的阶段进入制度创新的阶段,这一历史的转折,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制度创新上,即要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如实地说,企业制度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像建立在沙滩上,基础是不稳固的。
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各种要素市场。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诸如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期货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正在逐步发育。所有这些市场都情况不同地实行对外开放。接轨还要求本国货币国际化。迄今为止,我国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外币,这不能不影响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预计到本世纪末,可望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我国货币的国际化。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既有利于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又加速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
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需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在其长期经济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激烈的竞争驱使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破产的威胁逼着他们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便在市场这个无情的战场上战胜对手。一句话,切身的利益推动他们努力使企业适应市场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活力,才能达到赢利的目的。对市场漠不关心,对竞争无动于衷,企业赢利与否与己无关,这种种在我们旧传统体制下司空见惯的弊端,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能想象的。就这些方面看,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么,人家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市场接轨是接轨的实质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实质是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市场是商品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关系是如此,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这样。今天,各国经济无不以不同形式与国际市场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
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吸引更多外商来华投资,是实现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联合国的一项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中国是近年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1993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截至1994年9月底,全国已开业投资企业近10万家,投资项目20多万个,实际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分析引进外资的现状就会发现,中国吸收外资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累计批准的外资企业中,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高技术大型企业较少;外商实际投入的资金,仅占中国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百分之几,外商投资占国内经济的比重和人均吸收的外资额,中国都低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国内市场对外商开放得还不够,有的还没有开放。过去我们吸引外商靠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今天仅靠这个优势对外商已无多大吸引力,如果不适当让出部分国内市场,外商是不会来继续投资的,更不会愿意大规模投资技术先进企业。而引进先进技术对我们来说,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的方针是,以市场换技术,即对“三资”企业产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对确实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的原材料项目,可以开放市场,甚至允许产品以内销为主。以市场换技术已提出多年,所以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人总是担心这会冲垮我们的民族工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大的民族工业,理所当然地要予以保护。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保护落后。实践证明,让“三资”企业的先进技术产品内销,可使同类企业感到有压力,从中找到差距,努力改进。有压力,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我们许多企业正是在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并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产品都已大量出口。对于已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要逐步取消保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不适当开放国内市场是不应当的,也是不可能的。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组织和发展出口生产,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度,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是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又一重要途径。为此,必须使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产业结构相协调。这是市场接轨的物质基础。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与世界产业结构尚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和不合理,农业落后,工业总的看还落后于现代水平,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第三产业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才能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必须采取一些对策。要把投资重点真正转到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上来。对于外商的投资,不能来者不拒,而要加以引导,鼓励他们把资金投到上述重点上来,投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去。产业结构调整有个宏观调控问题,必须坚持全局观点,以全局利益为重,要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兼顾局部利益。在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搞跨国经营,包括建立跨国公司。这是跻身国际市场、适应当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国际惯例办事是实现接轨的通则
中国经济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以至于参加各种国际性组织,都必须尊重国际惯例,按国际惯例办事。国际惯例是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的习惯做法,有些虽不成文,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按国际惯例办事,不仅要按不成文的惯例办事,而且要按我们所承认和参加的国际法和国际协定办事,按体现国际惯例的我国立法办事。就与国际经济接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这一方面看,研究和运用经贸方面的国际惯例更为重要。
按照国际惯例完善经济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外商打交道,不能凭感情办事,也不能仅仅按政策办事,而是要力求体现国际惯例的经济立法,依法办事。十多年来,我国已陆续制定了数以百计的涉外经济立法。这些大都是参照有关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有了这些立法和法规,就要严格依法执行,而不能任意违反。维护立法的权威性,是按国际惯例办事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照国际惯例做好引进工作,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引进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引进的东西中还包括一些我们还不太熟悉的投资方式和经营方式。如过去我们对现代租赁业知之甚少,现在已办起了各种租赁公司,对于弥补建设资金不足、活跃市场经济发挥了很好作用。关于保税区,这种被称为“特区的特区”,过去我们同样感到陌生,现在全国已建立了13个在国外叫做自由贸易区的保税区,对于沟通海内外市场、发展转口贸易起到了桥梁作用。至于“连锁店”、“条形码”之类,过去我们更是不知其为何物,现在也已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按国际惯例办事,不但能使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和经营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进行的许多经济改革,如变固定工为合同工,试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招标投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建立保税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外汇调节市场、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允许开办外资银行,改革口岸管理体制,等等。这些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国家的经验,也是各国通行的国际惯例。我们的改革,并不像有人所说的,是在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运用国际惯例来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国际惯例是人类长期交往的经验总结。只要我们不是置身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之外,都应熟悉国际惯例,努力学会按国际惯例办事。
进一步增强现代开放意识是实现接轨的保证
对外开放每发展一步,都要克服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思想障碍。最近,有人提出,要发展“国粹经济”,提倡“国粹意识”。究其本意,无非是提倡使用国货,保护国内市场。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出发点也无可厚非。一个时期以来,盲目引进现象相当严重,某些“洋货”充斥市场,一些人以用“洋货”为荣,甚至明明是本国产品却要冒充“洋货”以招徕顾客。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我们要认识到,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力更生。就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只能主要依靠本国产品即国货,而不能依靠“洋货”。否则,不仅会丢掉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而且会直接破坏我们的民族经济,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基础。
本来,主要使用本国产品,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应有什么争议。但是,如果联系中国的历史背景来考察,我们对于“提倡国货”这一口号,则要作具体分析。在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大量“洋货”倾销中国市场,榨尽中国人血汗,结果国家经济衰败,民不聊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们喊出了“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口号,这是爱国的进步举动。这就是说,从历史上看,提倡国货是和反对洋货联系在一起的。而在今天,笼统地提“抵制洋货”是跟我们的对外开放方针相抵触的。不仅是进口的商品,而且凡是引进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等等,都可以说是“洋货”,这些我们能加以抵制吗?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提倡国货,更不要孤立地把提倡国货作为一条方针加以宣传,以免引起误解。我们的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关于国内市场,我们无疑要加以保护。保护国内市场就是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但是,对此不应过分强调,更不要有片面性,否则,又会走上封闭的老路。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吸引更多外商来投资、来和我们做生意,我们还要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过分强调保护国内市场,在国际上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
至于所谓发展“国粹经济”和增强“国粹意识”,同样要联系历史具体分析。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一些先进分子发动了一场以提倡民主与科学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当时的一些封建遗老和思想保守的一些文人,则以维护旧礼教、旧道德的“国粹文化”与之相抗衡。实际上就是以中国封建主义文化反对西方进步文化。今天提倡发展“国粹经济”的人,当然一般不会有这种类似的用意。但这个提法容易引起思想混乱,把“国粹经济”等同于“封建经济”,把“国粹意识”等同于“封闭意识”。要知道,今天整个世界已进入了“开放经济”的时代,我们需要增强现代开放意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经济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之外。面对全球开放的历史潮流,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正确的政策应该是,不断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勇于投身国际市场竞争,在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洞察世界经济发展动向,掌握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机遇。适应这一新的历史趋势,以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现代开放意识,是实现接轨的保证。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所以接轨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接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接轨指的是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体系、经济结构在内的全面的经济接轨,不是经济制度的接轨,更不是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的接轨。因此,接轨不是像有人担心的那样,是和资本主义接轨,搞资本主义化,而是意味着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和现代化接轨,和人类文化接轨,从而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查看完整版本: [--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伟大实践——谈谈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接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