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义勇军歌祭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2月 -> 义勇军歌祭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钟灵 1995-02-28 00:00

义勇军歌祭

第10版(文学作品)
专栏:

  义勇军歌祭
钟灵
有幸读到雕塑家孙霁岷的新作浮雕《义勇军歌祭》,一股爱国之情,像熊熊烈火一样,在心中燃烧,百感交集。
这是《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的浮雕塑像,又不仅是他们两个人的塑像,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似乎仍在发出“最后的吼声”。孙霁岷是一位善于思索的艺术家,他把一个庄严、丰富的主题,集中概括成为单纯而又耐人寻味的形象,去引导读者的思索,使你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和可贵之处。
塑像雕刻在古老的长城上,与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长城融为一体,人物面部的砖缝痕迹更加强了这一融合感。下部的山坡,像巨人的手臂,拥抱着这两位作者,因为他们是炎黄的优秀子孙,是长城、黄河、长江……的好儿子,伟大祖国的好儿子。城墙上的弹洞,不仅诠释着“冒着敌人的炮火”这句歌词,更是我们民族多灾多难而又坚不可摧的写照,我们豪迈地屹立在东方,和长城一样,尽管弹痕累累,也是永远不朽的。
两位主人公之一的聂耳先生,在日本意外早逝时,我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自然无缘识荆;却于1948年冬,在河北省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结识了久负盛名的田汉先生,建国初期在他担任中国剧协主席时(当时我在中国美协工作),又是我在中国文联的上级,常相过从,得到他不少教诲,在修建十三陵水库期间,请他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剧本时,我也在写短剧《毛主席来了》,曾向他求教过,他当然是我的良师,田汉先生则谦逊地说我们是忘年之交,总之,彼此是非常熟悉的。雕像虽是30年代的他,仍然看得出这就是大家昵称的“田老大”,眉宇间流露出饱经沧桑而又豁达开朗的气质;聂耳先生则是一副年轻有为而又热情奔放的样子,这两位在艺术上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极妙的大师,作为我们民族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孙霁岷先生的塑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高水平,简直呼之欲出有血有肉;似乎不是在长城上塑造了他们,而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崭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本来就是不朽之作,选为我们的国歌之后,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欣赏孙先生《义勇军歌祭》这件作品时,耳边又响起了那曲调优美有力的旋律和词意勇毅高昂的号召,这不只是一件浮雕,同时也是一曲高遏入云的爱国主义的赞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在30年代,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大家都记得:由于日寇的侵略,大半个国土沦丧,我们几乎成了亡国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最终才把日寇驱逐出去,建立了新中国。今天《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我们仍在高唱。古有明训,居安思危,来自外部和我们内部,仍然不断有污泥浊水,向我们迎面泼来,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因贪欲而犯罪、以至官僚主义、渎职……这些消极恶劣的东西,不也正像“敌人的炮火”一样,射向我们的肌体么!我们不得不“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胜利的今天,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繁荣强盛,使外人不敢轻侮我们,但热爱我们传统的美德,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加强安定团结,我们绝不可以丝毫放松!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吧!《义勇军歌祭》又一次发出了响亮的号召,并且一定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查看完整版本: [-- 义勇军歌祭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