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华面”走红中亚——访吉中合资面条厂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3月 -> “中华面”走红中亚——访吉中合资面条厂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尹树广 1995-03-31 00:00

“中华面”走红中亚——访吉中合资面条厂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中华面”走红中亚
——访吉中合资面条厂
本报记者尹树广
卡拉巴尔特是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一座小城。去吉中合资面条厂采访前,本地朋友告诉我,从比什凯克往西60公里,打听“科特拉普”(俄语意为“中华面”),你就会找到它。果如其言,记者顺利找到了那片洁净的厂区。
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中方经理高永和。这位身材高大的北方汉子40出头,透着企业家的机敏和干练。得知来意后,高经理随手递给一叠介绍材料。
“中华面”的吉方合资者颇具实力,是规模很大的卡市粮食加工联合企业,中方合资却并非什么大企业,而是北京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办事处生产服务联社下属的力发面包厂。然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街道办小企业却走出国门,干出了令人吃惊的大事业。
合资企业于1992年11月正式投产,且一炮打响。这不仅使吉尔吉斯人第一次品尝到美味可口的中华食品,还使企业初尝了“合资”的甜头。眼下,企业共有3条面条生产线,日产挂面、方便面50吨。中方已基本收回92万美元的投资,占企业股份61%的吉方的收益更为可观。去年3月,阿卡耶夫总统亲自授予中方前经理梁传森荣誉证书。“中华面”已跻身中国海外合资企业500强之列。“中华面”以质优、价廉饮誉中亚市场,仅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一家小中介公司就一年销面近千吨。
一个小小的街道办企业敢冒投资风险,在中亚大地生根立足,它靠的究竟是什么?据高经理说,他们在以下方面花了大力气:
首先,在立项之初进行过认真的市场调查,与合作伙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协作关系。力发厂在可行性研究后认为,吉的民族主体是亚洲人,他们的饮食结构主要以面食为主,面条特别受到居民喜爱。合作方是吉的大型面粉加工厂,不管市场行情怎样变化,企业都会得到足够的面粉供应。
吉尔吉斯斯坦同我国关系友好,经济合作不大受政治气候干扰。吉的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如合资头5年内免收利润税等。阿卡耶夫总统曾亲自为工厂剪彩,总理经常过问工厂经营状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还有一点尤为重要,即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科特拉普”实行了在我国行之有效的全员劳动承包责任制,工资分配主要以计件和计时为主。这极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里工人的月收入比吉平均工资高一倍多。年终还发放总经理基金奖,鼓励那些表现突出的职工。
当然,“科特拉普”也有过曲折的道路。建厂不久,由于缺乏独立的销售体系,中间商任意加价,造成产品严重积压,挤占大量流动资金。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在首都等地陆续建起10多个自营商店,这一方面打破了中间商的垄断,控制了价格,同时又能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独立的销售体系与代销等多种形式互为补充,使生产和流通实现了良性循环。工厂计划今年在吉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建立分厂,使“中华面”能销到中亚“谷仓”费尔干纳盆地等人口稠密区。
记者走在“科特拉普”整洁的生产车间,目睹面粉搅拌机隆隆运转,长长的挂面源源流过密封玻璃间,从心底为远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的中国企业家感到自豪。                     (本报阿拉木图电)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华面”走红中亚——访吉中合资面条厂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