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目标:增产又增收——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3月 -> 目标:增产又增收——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文学 1995-03-31 00:00

目标:增产又增收——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目标:增产又增收
——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王文学
就山西而言,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加,即便靠行政动员换来农产品一时增加,最终也难长久。当前需要进一步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有效供给的相互关系。
就农业生产而言,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农产品供给的稳定增加。即使靠行政动员换来农产品的一时增加,最终也不能长久。当然,增加收入不光是个农业问题。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途径,但是在山西省,大多数地方的乡镇企业还比较落后,不少贫困县都曾上过一些比较大的工业项目,成功的却很少。相反,广大农民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同黄土高原的土地优势相结合,首先在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上形成带头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贮藏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新型乡镇企业群体,并且一开始就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达到了增收与增产的统一。在指导农业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产品供给看得同等重要,把前者看成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从山西的情况看,当前需要进一步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首先,从实现小康目标看。目前,山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离小康标准还有很大距离,199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实际只有623元,在本世纪剩下的6年多时间里,每年必须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才能如期达标。
其次,从城乡发展趋势看。10多年来,山西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绝对值来看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184.69元扩大到1985年的201.78元,再扩大到1993年的996.5元;就相对比例关系来看,80年代前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差距又再度扩大,1993年为1.0∶2.1,约有96.5%的农户收入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收入。
再次,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看。近几年连续出现的工业品过剩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村购买力的不足,或农民收入的不高。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工业品消费市场就会失去应有的需求拉力,市场疲软的问题就无法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
最后,从全国发展的坐标系看。农村改革以来,山西农民人均收入同全国水平相比,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比全国低31.96元,1985年低39.28元,1990年低82.8元,1992年低157元,1993年低204元。从增长速度看,1984年到1993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年均递增速度回落到8.75%,比年递增11.2%的全国水平低2.5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山西农民收入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78年的22位上升到1984年的16位,又回落到1993年的21位。为此,在东南沿海地区“再创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奋起直追”的大背景下,山西省要下大力气增加农民收入,在本世纪末的最后6年赶上全国水平。否则,在跨入下世纪之时,山西同全国的差距还会拉大。
一些基层同志在领导农业生产时,对于既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感到很难把握。关键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找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结合点。
一些基层同志反映,他们在领导农业生产时,对于既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强调增加农产品产量,担心增收速度放慢;突出增加收入,又害怕农产品总量掉了下来;二者平分秋色,又感到分不清主次,没有工作重点,因而左右摇摆,进退两难。通过调查研究,我深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结合点。
1.培育主导产业,抓住产业结构上的结合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在调查中,我发现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农民用果品收入集资打了井,改善了水利设施,增加了粮食产量。在大旱的1994年,临猗全县只有4个乡粮食比上年增产,其中3个是果区;另一种是粮田面积仍在80%以上的老农区,有水农民都浇不起,或感到浇地不合算而不愿浇,致使粮食减产。这两种现象说明,在山西这样一个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裕的省份,粮食产量能否稳定增长的首要问题,不仅简单是维持既定的种植比例,而是能否增加投入。只要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就不会导致粮食总量减产。有了投入的来源和保证,才能使粮食生产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我省西北部的广大山区,人均八九亩耕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在这些地区适当拿出一些山坡地种果,不失为是改革耕作制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现实的途径。
2.扶持龙头企业,抓住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结合点。只有建立起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的龙头才能举起来,龙身才能活起来,最终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组建和扶持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销售组织。同时,可以突破所有制界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也可以突破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我们要善于在“群龙无首”的加工和销售队伍中发现和培养龙头企业。
总的说来,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定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使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3.开发名优产品,抓住产品结构上的结合点。如果说龙头企业能够撑起主导产业,那么真正撑起龙头企业的是名优产品。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名牌意识,每一个主导产业、每一个龙头企业,都要创出自己的名优产品。
开发名优产品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规模,二是质量,三是信誉。只有抓住规模、质量、信誉三个环节,就能不断开发出新的名优产品。随着名优产品的走向市场,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便会同时得到实现。(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查看完整版本: [-- 目标:增产又增收——谈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