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3月 ->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彩望马正钧 1995-03-31 00:00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刘彩望马正钧
近年来,由于烟粮比价不合理、收购价格低,农民种烟不合算,出现严重滑坡。1994年,全国烟叶种植面积、收购量分别比1993年减少300万亩、1500万担。我国烟叶主要产区黄淮烟区生产同时大滑坡。然而河南省郏县烟叶生产却一枝独秀,连续4年荣获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烟田种植水平已接近国际种植水平。
有80年种植烤烟历史的郏县,所产“山儿西”烟叶早在30年代就以色、香、味俱佳享誉海内外。1965年,该县被列为国家高级原料烟和外贸出口烟生产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收购烟叶2200万公斤左右,年均上缴县财政烟叶税2140万元。
  扶持政策是保障
农民种烟要承担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特别需要政府强有力的保护。郏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一是县烟草公司把烟厂提供的扶持费全部用于烟叶生产,县财政把烟叶税的5%作为烟叶生产发展基金;二是对乡镇财政分灶吃饭,独立核算包干,每年核定上交县财政烟叶税基数,超收部分90%留乡镇,用于烟叶生产;三是对完成乡镇下达烟叶生产各项指标的村,实行奖励;四是设立技术承包奖,乡镇、村干部和技术员对科技示范村进行技术承包;五是设立烟叶生产关键环节奖和烤烟质量奖。
  普及科技是基础
县里根据品种对比试验,选定NC89为当家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统一供种,改变了烟叶品种多、乱、杂的状况。1989年后,全县良种面积达100%。烟叶生产技术员对全县烟田土壤逐块化验,因地制宜指导农民配方施肥。乡镇对烟叶生产实行规范栽培,严格控制每亩植烟株数和每株留叶数,适时平顶抹杈。
县里采取典型示范的方法,帮助农民改变“七成收,八成丢”的旧习惯。技术员和科技户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讲授烟叶成熟的特性特征,手把手地教农民识别要领和方法。
郏县还非常注意抓好技术队伍建设和技术普及,全县各乡镇、村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副主任。县里建立了烟草科研所,各乡镇、村有科普协会92个,会员496人。县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开展科学技术讲座,聘请国内烟草专家讲学指导;开展三级技术培训,选送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联合开办农函大烟草专业班,举办农民夜校,提高了全县烟叶生产整体水平。
  规模经营是方向
在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探索分散种植向大户集中的新路子。主要形式有这样几种:一是行政村将经济田使用权有偿租赁给种烟能手,签订租赁合同,明确规定租期和有关事宜。今年,全县租赁5亩至30亩种烟的大户有327户;二是农民自愿结合,联户租赁经济田使用权。全县已有144户联合,共租赁烟田3038亩;三是由农民分户租赁,连片集中成方,技术员实行亩烟保值技术承包。已有644名技术员对19436亩烟田进行技术承包。烟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趋势,改变了千家万户种烟、烤烟、卖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经济效益比一般烟田平均高出32.4%。
近几年来,郏县烤烟质量明显提高,上等烟叶比例由1989年的6.08%上升到今年的50.2%,全县烟叶亩均效益增加289.6元,农民收入增加不少,种烟积极性高涨不下。1994年,全县收购烟叶1000余万公斤。


查看完整版本: [-- 郏县:“山儿西”一枝独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