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春天的书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4月 -> 春天的书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赖仁琼 1995-04-29 00:00

春天的书讯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规模空前的第8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以4.6亿元的订货带给出版界人士意外的惊喜。正在举办的北京’95直销书市以及各地相继举办的专业书市、特价书市、图书订货会,不仅显示出“扫黄打非”后图书市场的繁荣,而且还为广大读者送去一个个——
春天的书讯
本报记者赖仁琼
从“隔山买牛”到“看样订货”
始于1986年的图书交易会延续至今已有8载。这一年一度的新书大检阅、大征订、大展卖成了全国出版界与新华书店的盛会。你出什么书,我订什么货,出版与发行的沟通对当年的图书销售和出书结构、资源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当说,这种订货会是对我国旧的图书发行体制的一种改革和创新。一位出版界人士将过去书店凭订单订货形象地比喻为“隔山买牛”,而把产销见面的交易会称作“看样订货”。几年间,参加订货会的出版社从最初的40多家到今年的300家,订货金额从当年的数百万元到今年的4.6亿元,的确令人鼓舞。
产销见面的图书订货会尽管是一种改革的尝试,但它毕竟突破了几十年形成的统购统销局面,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发行速度和效率,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流通成本,因而受到出版、发行部门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第8届首都图书交易会上参订的图书达4万多种。许多省市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联合组团进京,70多人的上海团一次订货900万元,广州虽然只来了30多人,但仅广州市店一家就一次订货1600万元。而经济和文化都尚不发达的山东临沂,地区书店一次订货也达800万元。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图书交易会上人如潮、书如潮。许多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在展台“当班”,及时了解、搜集信息。书店订货人员则在五六个大展厅中往返穿梭,挑选洽谈。要在短短四五天会期选购订货,使他们感叹:“书太多了,连书名都看不过来,想抓重点,但书多得让人难以抓住重点。”
许多出版社在交易会上亮出了自己的“名牌”和“精品”,大量高品位、高质量的丛书、套书、系列书吸引着买书人的目光。到交易会闭幕时,不少出版社订数突破千万元,其中,名列榜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为2840万元。位居第二的华夏出版社1834万元,该社总编辑王智钧十分欣喜:“订数这么高,真没想到!”
据交易会组委会成员王磊分析,尽管有书价上涨等因素,本届交易会4.6亿元订货金额仍比去年的2.1亿元翻了一番。
从“来料加工”到“选题策划”
本届交易会为何如此成功?交易会组委会负责人、中国版协经营管理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黄国荣认为,一是“扫黄打非”后出版秩序得到清理整顿,二是出版社内部改革不断深化。他说,出版社治本的改革是选题和质量。要达此目的,必须狠练内功,即调整编辑功能,提高编辑素质。
编辑功能的调整在于变过去的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来料加工”为瞄准市场需要、积极策划参与。一些出版社已在这方面大胆探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10卷23部)“中国历代大战纪实丛书”(20卷)就是出版社策划出来的。他们策划选题后,专门约请我国军事科学、党史研究专家给作者讲课,然后再组织作家采访、写作。我国最大的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则专门成立了策划编辑部,近两年已策划出版了几个影响很大的系列套书。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世界散文随笔文库》、《杨绛作品集》、《台湾散文名家名品丛编》,都凝聚着编辑策划、设计的心血和汗水!
成立仅9年的华夏出版社在提高编辑素质、深化内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此次交易会上的1834万元订货金额令全体同仁扬眉吐气。老总王智钧说,1992年第五届交易会上,我们只订了30多万元,赴会的人回来时都垂头丧气。仅仅两年,华夏如何打的翻身仗呢?
原来,“华夏”近几年招聘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来出版社工作,他们中有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出版社以“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为宗旨,以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他们中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购买力低的特点,策划、出版了大量适销对路的图书。除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社会保障等专业书籍外,还精选了百部中国历代名著佳作,编辑除对疑难字、词以及方言、典故一一注音、释文外,还配以若干插图。装帧精美而在同类出版物中价格最低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出版后极受欢迎,仅前10部就印了11万套,今年在交易会上一次就订出1万套。
“华夏”的编辑职工中,残疾人占10%。他们自强不息、勤奋工作的精神也感染、激励着身边的健全人。正因为这样,他们对残疾人作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华夏”人表示,残疾作者的书,我们赔钱也出。出他们的书并不是对他们的恩赐和怜悯,我们在编辑出版中,灵魂可以得到净化,境界可以得到升华。现在,不少残疾作者成了“华夏”的朋友,“华夏”也因此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知音。
名著永远有生命力
几年前,在此起彼伏的下海热、出国热、炒股热中,浮躁的国民心态和青少年远离名著的现象曾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和不安。近年全国各地相继开业的图书城、图书中心和图书市场向高质量、高品位发展的趋势又令出版、发行界人士转忧为喜。我国文学书籍的权威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今春订货2840万元,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人的精神需要不能停留在平庸阶段”,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李文兵说:“在活跃的图书市场,一本书可能各领风骚数十天,但真正站得住的还是那些厚重的东西。”他认为,中外文学名著是经历了历史洗涤、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突出标志,所以,名著永远有生命力。
2800多万元的订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仁空前繁忙。谈及该社的编辑、出版、发行,李文兵说,除新书和新编丛书、套书外,不少常备书也有大量征订,有的书甚至没上征订单,也有书店点名要订。为此,印刷厂、发行部不得不加班赶印、发货。计划出200种、目前已出60种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订数也不少。李文兵分析,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外名著的读者群正在不断扩大。一些原来看流行小说的读者,现在也转而读名著。不少名著图书装帧印制十分精美,具有保存价值,个人购买者越来越多。
我国的中外名著出版几十年来从未中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份资料显示,该社几十年间出版、印刷超过百万册的中外文学书籍有20多种。《红楼梦》、《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家》、《春》、《秋》、《围城》、《保卫延安》等印数都在一二百万册,有的一版再版,印数高达400万册。
全国500家出版社中,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名著的出版社占60%以上。译林出版社精装、平装、普及三个版本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国际文化出版社的《全注全译史记》、《四库全书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苦菜花》、《敌后武工队》以及方便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名著连环画都受到读者青睐。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我们从一部部充满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书籍中汲取更多营养,以丰富人生,创造未来!(附图片)
题图照片:第8局图书交易会展厅。
左图:’95北京直销书市一角。
摄影:王磊


查看完整版本: [-- 春天的书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