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飒 |
1995-04-29 00:00 |
严济慈:一门九教授两代十英才
第11版(文摘) 专栏:
严济慈:一门九教授两代十英才 严济慈今年已经95岁高龄,是中科院年事最高的院士之一,曾任过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的儿子、儿媳现在健在的共9人,其中8人是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的科学家,1人是留过苏的企业家。这样的家庭很引人注目,他家里的故事也很多。 “小科学院” 1993年春,光明日报举行的一次“今日知识界”摄影比赛揭晓了,中国科学报记者刘茂胜拍摄的一幅题为“严济慈家的‘小科学院’”获得了一等奖,这幅照片告诉人们:这是一个高层次的科学家之家,因为家庭成员中有5人工作在中国科学院,这个家庭又被称为“小科学院”。其实“小科学院”并非刘茂胜的创造,这个称谓由来已久。先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庭成员的情况吧: 严济慈的大儿子严又光是军委总参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从事计算数学研究工作,夫人杜竞中是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 老二严双光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夫人胡立生在50年代留苏,二人都是搞飞机制造的,夫人现在是国家计委所属的华阳能源集团的副总经理; 老三严三光夭折; 老四严四光是社科院美国所的研究员,夫人龚景嘉在中央金融学院任副教授; 老五严武光是中科院高能所的研究员,夫人高文绣是高能所的副研究员; 老六严陆光是中科院电工所的所长,1990年被评上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科院院士,他还是乌克兰科学院的院士,夫人吕锡恩是中科院化学所的副研究员。当年他们夫妇、老二夫妇及老五夫妇都是留苏学生,还在50年代中期他们都是在原苏联学习时,曾任过中科院副院长的学部委员李薰就对严济慈说过,你们家那么多留苏学生,像科学院的后备部,自己就可成立个小科学院了。以后严济慈的好几个儿子、儿媳到科学院工作,他更是多次提起“小科学院”的话题。原人大副委员长、著名人士周谷城肯定也对他家有这么多科学家感到新奇和钦佩。于1984年秋特题诗写成条幅赠严济慈,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那首诗是:学府东南有女生,首开风气自由婚。如今伉俪双高寿,当日年轻正妙龄。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做典型。这个条幅如今还高挂严老家的客厅中。 深深的怀念 严济慈的夫人叫张宗英,她也生于1901年,出身于名门。民国初期女孩子念书的不多,她却是学校的活跃人物,“五四”运动时,她在南京女子师范读书,被选为南京评议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学联主席),思想很新潮和进步。后在东南大学学习。早年间她在中国公学教书,中国公学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当年胡适就毕业于那所学校。她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常说,学习好,可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她耐心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回报:她的儿子们学习都很出色。1984年她去世时,北京的知识界有五六百人(其中有相当多的知名人士)参加其遗体告别仪式。不是因为她是严济慈的夫人,而是因为她自身的影响和魅力。她的孩子们说,如果不是为了我们,她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或社会活动家,她是为了我们牺牲了自己。因此,如同父亲怀念妻子一样,儿子们也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母亲。到现在为止,张宗英去世十多年了,但她的家人仍将她的骨灰分两处存放,一部分放在八宝山,一部分放在严老家里。在家里的那份骨灰前,写着由严老的儿孙们共同签名的悼念词:真卿(张宗英的字)吾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严老每天早晚两次去骨灰前祷念。儿子、儿媳们回家探望严老时也总不忘记到母亲骨灰前拜谒。 (4月7日《光明日报》刘飒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