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走出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4月 -> 走出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履宽李舜萱 1995-04-29 00:00

走出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第11版(文摘)
专栏:

  走出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4月14日《科技日报》就社会保障问题发表文章说:“社会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帮助人们渡过由于失业、年老、疾病、生育、工伤而造成工资或收入损失的难关”,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这一定义,将有利于澄清人们对社会保障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加速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于社会保障的涵义问题。
什么是社会保障?有人将社会保障解释为广义的社会福利。例如,有的报刊文章将教育、住房、社区服务项目甚至环保归入社会保障,还有的将亲属保障以及商业保险中的人身安全、医疗、养老等项保障都归入社会保障。
关于社会保障的涵义,联合国国际劳工局社会保障司作了这样的概括:社会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以帮助人们渡过由于失业、年老、疾病、生育、工伤和死亡而造成工资或收入损失的难关。这一概括,比较科学地表述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和范围。
关于重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轻重缓急安排问题。
目前,我国对此改革举措主要局限于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计发办法,扩大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范围。但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在于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关于常规性与应急性社会保障的区别问题。
目前,社会上流传一种观点,认为唯有建立法定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制度,才能解决转轨时期失业人员增加的社会问题。这种观点难以站脚。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没有足够的稳定的失业保险基金。如果以“杯水车薪”勉强实行常规性的失业保险制度,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第二,转轨时期,企业按法律程序裁减冗员,失业人员社会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处境差,有些人具有应付短期失业的经济实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政府宜采取应急措施,帮助难以维持生计者渡过难关。
第三,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农村劳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管理技术角度看,常规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绝非易事。
第四,建立常规性失业保险制度,要求企业按期交纳保险费,许多亏损企业不具备经济实力,如果强行征集,不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机制,会拖延整个改革进程。
可见,目前应采取应急性失业保险措施,以解燃眉之急,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建立和实施常规性的失业保险制度。这种讲求实效,不留后患的做法,大体也适用于转轨时期的养老保险。
关于城乡社会保障的区别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保障既要覆盖城市,也要覆盖农村。而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农村需要社会保障,但不宜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的纽带作用及亲属相互保障的功能,我们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之。
关于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问题。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一个国家商业保险发达,它的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所承受的压力都比较轻。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政府应鼓励非政府的各种自助性社会保障,诸如家庭亲属保障、社区保障、企业保障、慈善机构保障等。从一定意义上看,商业保险则是一种自愿性社会保障。(赵履宽李舜萱)


查看完整版本: [-- 走出社会保障的认识误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