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叩开北极“科学之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5年04月 -> 叩开北极“科学之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孔晓宁 1995-04-29 00:00

叩开北极“科学之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北极科考行

  叩开北极“科学之门”
本报记者孔晓宁
北极圈内的雷索抑特。4月25日下午,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部分队员,从岛上机场旅馆,向南面茫茫冰海进发。记者欣然同行。
踏上冰盖,环视四周冰雪世界,一方方晶莹的冰块,耸立于白雪之上。有的形神兼备,巧夺天工。您看,这块小冰块,分明像一头蹲着的北极熊,正在静静观察远方来客。另一朵巨大的“鸡冠花”旁,傍着一只跃跃欲奔的“猛犬”,一动一静,天然相谐。
远眺雷索抑特湾,除了白色,还是白色。我猛然想起,眼前寂静的海湾,与遥远的华夏大地,连接着历史的纽带。
1845年,美国富有北极航行经验的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受大英帝国海军部派遣,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轮船,力图穿越荒凉的加拿大北部海域,找到一条通往“黄金铺地”的中国的“西北航线”。十分不幸的是,就在雷索抑特湾西南方的威廉王岛附近,船被死死冻住,最终全军覆没。
此后10多年,英国相继派出大量船只,寻找未知下落的富兰克林。其中一条“雷索抑特”号船,于1852年5月15日,在附近海面被冰山夹住,船员只得弃船而走。6个月后,冰化船出,一条名为“乔治·亨利捕鲸者”号的美国船发现了它,把它拖回纽约。
“雷索抑特”号迅即被美国总统作为礼物送还英国,英国人又用船上橡树木料制成一张重达1300磅的大桌子,回赠美国总统。至今,在白宫椭圆形总统办公室,那张“雷索抑特”,依然十分引人注目。
以同名船只命名的雷索抑特湾及雷索抑特市,不仅是早已结束的北极探险时代的见证,也是北极科学研究新纪元的目击者。早在40年代末,加拿大与美国订立了“联合北极计划”,决定联合建立9个北极气象站。雷索抑特遂成为一系列气象站的中心与补给基地。1990年8月28日,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与领海的8个国家,在此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确定北极地区将向所有来此开展实质性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国家开放。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从此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今天,雷索抑特的爱斯基摩人又惊喜地看到,昔日他们的祖先于公元前2000年由亚洲穿过西伯利亚森林和阿拉斯加,来到这块冰原繁衍生息;而今,与他们同一种族的中国科学家,又把这个北极科学研究之门叩开。
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力挖凿,35岁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方精云,好不容易在坚硬的海冰上,凿出了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接着开始分层取样。他嫌戴手套操作不便,就赤手操作,不一会儿,手就被冻得又红又肿……
也许,就在这样的一双双手下,雷索抑特乃至北极地区的一些奥秘,会被中国人揭开……
(4月26日当地时间9时于雷索抑特)


查看完整版本: [-- 叩开北极“科学之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