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帮助各兄弟民族建设繁荣幸福的家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4年02月 -> 帮助各兄弟民族建设繁荣幸福的家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4-02-27 00:00

帮助各兄弟民族建设繁荣幸福的家乡

第3版()
专栏:

帮助各兄弟民族建设繁荣幸福的家乡
芒市显得更美丽了
沿着滇缅公路向西,跨过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和怒江,公路由高黎贡山山脉直伸到一片辽阔肥沃的原野,那便是祖国西南边疆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芒市。
这里具有着热带风光,空气里夹杂着菠箩、芒果的香味。一眼望去,四处是诱人的翠竹、芭蕉和榕树。别有风味的傣族村庄,半掩在翠竹里,那玲珑俊秀的缅塔矗立着。原野上布满了肥沃的稻田,四处是潺潺的流水声。“芒市谷子,遮放米”,这是千真万确的。
汽车出没于竹荫中,穿过芒市便到了遮放和公路的终点——畹町。由畹町向西,可直达接近缅甸的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盏西等地。
为了使各族人民能过好日子,人民政府在这里先后发放了几十亿元的生产贷款,兴修了近五十处小型水利。大盈江河堤的兴修,使一万多亩的土地免除了水灾,并使一万多亩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在盈江、陇川、瑞丽、遮放,人民政府又组织近五百户缺田的景颇族人民开荒,并发放大批农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初步改善生活。
这里,各县都有了卫生所。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卫生队曾先后到这里为各族人民免费治病。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芒市,新建了一所规模宏大的民族医院。在解放前,这里没有一所学校,现在已有省立中学二所、省立小学十一所。学生已达二千余人,其中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得到了人民助学金。
自治区是丰饶的谷仓,同时也是工业原料的出产地。去年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在芒市轩岗区帮助人民种棉花,得到了丰收,打破了“此地不能种棉”的说法。今年这里将大量植棉。
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民族隔阂基本上已消除。各族人民订立了爱国公约,表示要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实行团结互助,巩固国防,建设边疆。
(李乔)
“我们是一家人了!”
广西省天峨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牙林乡苗族岑志华参加了僮汉族的互助组,他笑盈盈地说:
“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是一家人了!”在二百二十一个县区干部中,有僮、苗、瑶、彝等民族干部一百一十一人;乡干部中兄弟民族干部占了百分之九十。
去年,人民政府给了各族农民大批的贷款、救济金,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上的困难问题。全县现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八个互助组,普遍增产百分之五。四区岩里乡黄锦华互助组全组常年产量是一百八十挑,去年因加工施肥,产量提高到二百三十挑,增产百分之七。此地有名的土产——艾粉,去年也获得丰收。许多农民用出卖艾粉所得到的钱,购买了大批新农具,以扩大生产。
第一所中学已在天峨县成立。乡村夜校和民办小学去年也有了发展。瑶族地区的甘洞乡、苗族地区的中堡乡、彝族地区的海洲乡,都第一次建立了小学校。海洲乡乡长说:“有了学校,我们就会一天天的进步了。”(李文达)
地珍的人民欢笑了
地珍是贵州省黎平县的一个小村寨,它在苗岭支脉的山麓。四围都是青葱茂密的松林,一道清澈的小河,绕过村子向南流去。
这里居住着三十六户苗族人民。过去,他们用最粗笨的农具犁一道、踩一回,便种上了庄稼,因此产量不高。去年春天,人民政府在这里发放了大批的农具,村内有十二户苗胞领到了犁、铧、镰刀、锄头。苗族同胞杨兴全领到农具后,流出了感激的热泪,他请人在他的犁柄上写上“毛主席爱苗家”几个字。人民银行也在村里发放了农具和耕畜贷款,让苗族同胞添置了耕牛、犁、铧、锄头、镰刀等等。村干部并耐心地教农民学习新耕作法。
生产工具改进后,苗族同胞的生产积极性和耕作技术都提高了。例如,林顺成往年种庄稼时只做到一犁一踩,现在他学会了用牛犁田,作到三犁三耙。过去他用人拉犁,每天最多能耕二石田面;现在用了牛和铁犁,每天就可犁六石田面;耕的又深、又快。每挑田并上了七担牛粪和秧草。因此,去年稻谷的产量比过去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四。
杉木是这里的特产。过去,每根杉木的售价很低,现在,国营伐木站以合理的价格大量收购。去年,苗族同胞们用一千四百多万元的杉木售款,添置了耕牛以及其他日用品。
苗族同胞的生活也有了提高。过去,很多苗族同胞终年过的是“白水干锅菜”的生活,很多小孩一出生便长上“疱颈”(甲状腺肿大)。现在,苗族同胞每人每月平均能吃上半斤盐。例如,苗族同胞杨义安过去吃不上、穿不上,现在,他的孩子换上了蓝细布衣。全村建筑了木房二十四幢,很多的苗族同胞已搬进了新房子。(涛声、碧波)
“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了我的家!”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东北部,聚居着八百五十多名勤劳纯朴的鄂伦春族人民。
一九五一年十月一日,鄂伦春族自治旗成立了。他们第一次参加了政治活动,当家作了主人。旗领导方面,一面着手政权建设工作,一面开展防火护林的爱国运动。在群众对防火护林的认识提高后,又建立了防火委员会,并在境内的甘奎、托扎明、诺敏等苏木(区)设立了三个防火大队,各高鲁(村)设立了七个防火中队,下设十七个小队。此外,还建立了一个运输供给队和三个供应站,专门供应一切防火物资。在各交通要道,分设了护林站十六处和一百七十三名护林员,并根据各行政区建立了分区负责制。又和邻近的莫力达瓦旗、布特哈旗、额尔古纳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呼玛等县建立了密切联系。每年一进入防火期间,鄂伦春族人民都动员起来,护林员以小队为单位分区分段进行工作。各个部落的妇女都组织起来,选出组长轮流值日。在这期间,禁止人们在野外吸烟;猎户外出时,必须预告地点,以便和防火队、站保持经常联系。
在防火期内,猎民们一边在山上巡视,一边进行围猎;妇女们一边站岗放哨,一边进行副业生产。随着防火护林工作的开展,他们的生产也提高了。托扎明苏木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上,有一位老大爷说:“今天,我们有了好枪、好马和足够的子弹,就能猎取更多的东西;而且一张狍皮的价格可抵上过去五张皮。”
现在,鄂伦春族人民已把保护好祖国的森林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人们到处这样唱着:“森林就是我们的家,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了我的家。”
(王继先)
幸福生活开了头
贵州省黎平县水口乡,遍地是茂密的杉林。在高山、丛林、峡谷中,居住着四万多勇敢、朴实的侗族人民。
解放前,侗族同胞的生活情景是:“官家吃侗家,侗家吃泥巴”。青苔是他们的蔬菜;盐巴是他们的珍品。解放后,高原上燃起了新生的火焰,幸福的生活开了头。去年春天,人民政府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各个山村,用“典型示范”、对比等方法,教育侗族人民,使他们懂得新耕作法的好处。经过深入的教育以后,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侗族农民乐于用牛犁田了。例如,水口乡十村的四百多户农民,过去只有十四户用牛犁田,去年已有二百零一户完全改用牛犁了。
人民政府还无偿地发给侗族农民各种农具,仅化民、地坪两地,就发放犁一千一百三十张,耙五百八十架,锄头五百六十把,镰刀六百把。另外,还发放大批水利贷款,帮助侗族农民兴修了数千处小型水利,把干田变成水田。
(德忠、涛声)
高摆塝的春天
高摆塝是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的山村,拔海约两千公尺。这里一年有三季都是大雾弥漫,细雨蒙蒙。
当春天来到,田里的积冰还未化完的时候,摆塝的苗家就开始春耕了。人们清楚地知道,在使用相当原始的木犁木耙耕作的情况下,要想增产是比较困难的。就拿贫农方路卡来说,去年他虽然使上了耕牛,改变了过去“人拉犁”和“锄挖田”的耕作法,劳动效率提高了一倍,但是,木犁木耙不能深耕、多耙,也不能用以精耕细作。为了扶助少数民族人民发展生产,人民政府曾在这里发放了大批铁质农具。在发放农具的那天晚上,好多人都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各寨各组都自动进行了酝酿和讨论,普遍订出了爱国增产计划。石板寨的十几户苗族农民,还自动组织了两个临时互助组。
发放新农具后,苗家都不用木犁木耙耕作了。全摆塝仅犁、耙、锄等五种铁质大农具,就有三千一百五十四件;百分之八十的苗家都有了犁头、镰刀等成套的农具。
生产工具的初步改进,也给苗族妇女带来了幸福。历来,苗家妇女的劳动比男人还繁重,“勾腰薅秧”使她们身体畸形发展,许多妇女一上五十岁,大都成了驼背。现在,她们可以使用新农具,站立起来薅秧了。
生产改革将给山村里的苗家带来丰收,丰收又将给他们带来了幸福生活。人们坚信着:在毛主席温暖阳光的照耀下,生产将一年比一年好,日子将一天比一天强。(叶绍宾)


查看完整版本: [-- 帮助各兄弟民族建设繁荣幸福的家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