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陋室吹出文明风——杜德建家庭图书室造福一方村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7月 -> 陋室吹出文明风——杜德建家庭图书室造福一方村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建华 1996-07-31 00:00

陋室吹出文明风——杜德建家庭图书室造福一方村民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基层见闻

  陋室吹出文明风
——杜德建家庭图书室造福一方村民
本报记者刘建华
我在山西运城地区采访时,运城地委宣传部的同志建议我到永济市董村乡张坊村看看青年农民杜德建的家庭图书室。我想,既然杜德建有能力办家庭图书室,那么他一定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一问才知,杜德建是个民办教师,他的家庭并不富裕。
杜德建家的房子是他父亲在70年代盖的,已显得陈旧。他的家庭图书室与一般城里人所见的图书室自然无法相比,但他是把自家最好的屋子腾出来作图书室的。一间小一些的屋子里摆着五六个书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供村民们借阅的各类书籍。杜德建说,他现在有1.2万册图书,以科技类为主,文学、法律、经济类及工具书等也有一些。买书花了5万多元。一间大屋里堆着大摞大摞的报纸、杂志,都是杜德建近几年订的,还未来得及分类、整理。沿着屋子三面墙壁一张挨一张地摆着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今年订阅的报纸和杂志。我惊喜地看见桌上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一些在农村难以看到的报纸。杜德建说,他每年要花2000元订阅报纸和杂志。前些年,只要哪个省有农民报、科技报,他就订阅,最多时达70多种。像村民喜欢看的山西农民报、中国农机化报等,也要订2至3份。今年他订了58种报纸、30多种杂志。
身为小学民办教师的杜德建,原来每月工资不到100元,今年才长到150多元,他为什么要办家庭图书室呢?
他谈了当初的想法:“我自己非常爱看书和买书。吃、穿上我舍不得花钱,但买书我舍得。我1978年高中毕业当了小学教师,更是书不离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贫乏。老年人没事干闲聊天;年轻人由打麻将发展到赌博、打架斗殴;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另外,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不知道怎么打药、施肥,他们种庄稼靠的是经验。我想,如果能让村民们多看书报,既增长知识,又充实精神生活,不是很好吗?于是就办了这个家庭图书室。”
为了买到好的科技书,他赴西安,上太原,下郑州,跑石家庄。每月的几十元工资哪够他买书?因此,家里种地的大部分收入也被他“挪用”了。结婚后,通情达理的妻子很支持他的这项“事业”,结婚10年,她未添置一件新衣裳;丈夫经常到外地买书,却从未给孩子买过食品,她没有怨言。只有一次她与丈夫吵了嘴,因为他把她为给自己父亲办丧事借的1000元钱拿去订了报纸。
图书室刚办起来时,村里许多人没有看书报的习惯。为了吸引大家来看书,杜德建自己做了一个台球桌,让年轻人到他家打台球,顺便看看报纸、杂志;农村经常停电,杜德建买了个电瓶,让人们到他家看电视、看书;有人来借书,杜德建提出条件:借书可以,但要介绍其他人来看书。渐渐地,去杜德建家庭图书室的人越来越多,农闲时更是满屋子的人。平均每天看书、借书的人达百人(次)。
村民们大多对种植、养殖、农机修理等农业实用科技知识感兴趣,如杜德建专程到山西农民报社买的《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一书,大家都争着看。杜德建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村民潘敬奎种了5亩西瓜,第一年赔了;当他看了种西瓜的技术书后,第二年种的西瓜不仅产量高、个头大、味道甜,而且还结二茬,收入逾2万元。杜德荣学了种棉新技术后,棉花亩产140公斤。村民们懂得了棉花与油葵间作,打一回农药,效果相当于打几回农药……
杜德建的图书室给村民带来了知识的甘霖,杜德建的奉献精神更打动了村民们的心。张坊村村民的精神面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过去张坊村以赌博出名,曾经一次被抓过几十人,罚款近10万元,而今,张坊村极少有人赌博了。老年人闲聊天的少了,封建迷信活动也没有“市场”了。原来有一杨姓村民十分好赌,自从在杜德建的图书室迷上烹调书后,就一心一意学习烹调技术,现在太原开饭店。有一位女村民,曾一度与婆婆关系紧张,在院子里垒起一堵墙,不与婆婆往来,后来她经常到杜家的图书室看书报,明白了事理,主动拆了墙,与婆婆重归于好。
杜德建和他的家庭图书室,为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杜德建这样的人。


查看完整版本: [-- 陋室吹出文明风——杜德建家庭图书室造福一方村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