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的根在中国——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7月 -> 我的根在中国——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兴章 1996-07-31 00:00

我的根在中国——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我的根在中国
——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黄兴章
6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蔡诗东的遗体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礼堂的中央,周围摆满了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单位送来的挽幛和花圈。58岁的蔡诗东就这样匆匆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路程。
自60年代以来,等离子体物理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领域和工程技术部门获得了广泛应用,发展迅速。蔡诗东从事的研究工作已跻身于国际等离子物理研究的前沿行列,在推广回旋动力论方程、空间微观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理论等一系列工作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特别是在1983年,他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著名学者罗森帕洛斯果教授合作,提出了在等离子体中加入高能量粒子后,能使其在受控热核聚变装置的第二稳定区中直接运行。这一新思想、新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上许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蔡诗东被认为是世界上在这个领域内领先的科学家之一。以后,他所带领的研究组又计算了在某种条件下高能量粒子可以稳定等离子体,从而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对人们渴求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蔡诗东说:“从这类研究工作的兴旺可以看到,使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控制在第二稳定区运行的思想,引起了研究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的科学家们的关注与重视。”
1967年,蔡诗东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任教。早在攻读哲学博士期间,蔡诗东曾从理论上解释了当时漂移波的重要实验结果以及一些新的推理判断。后来,这些判断均被实验所证实。对此,他的导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教授斯迪克斯十分赏识。1984年斯迪克斯来华访问时,他高兴地称赞道:“蔡是我理想的学生。”
1973年,这位30多岁的举止文雅的年轻学者、已在美国成为崭露头角的等离子体理论物理学家,正处于研究生涯的黄金时期和出成果的高峰阶段。然而,他却和夫人曹俊喜女士一道,毅然回到祖国。
回忆起这段生活,蔡诗东深有感触地说:“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常常翻阅有关反映祖国建设的报刊、书籍,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使我深受鼓舞。当然,论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在美国是不错的,而且那里有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但当我看到中国需要发展等离子体物理学时,我决心回到祖国。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蔡博士说:“我们国家从事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人才还不够多。如果要把等离子体物理学开展起来,必须提高在职人员学术水平,培养年轻一代。要造就一批,带动一片。”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组内同志的业务水平,他每周组织大家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和一小时的英语报告会。蔡诗东从不以专家、权威自居,因而大家愿意去请教他。蔡诗东真是做到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感叹道:“只有蔡诗东愿意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做出这么多的牺牲。”
在蔡诗东的建议下,1985年5月,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了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会。它的宗旨是将国内一些高等学校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力量组织起来,研究一些有分量的课题,以推动我国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和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培养年轻一代等离子体研究工作者。
蔡诗东博士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热忱,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在旅美华裔学者中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主任的一位学者称赞道:“蔡诗东是我非常敬重的同学和同事,他放弃了美国的一切条件,回到中国,为等离子体物理学在中国扎根贡献了所有的力量……”


查看完整版本: [-- 我的根在中国——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诗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