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8月 ->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宏刚 1996-08-30 00:00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李宏刚

1995年,对满怀希望的果农来说,似乎是不祥之年:以前一直是卖方市场的苹果,在销售旺季首次变为买方市场。苹果生产第二大省陕西,虽遭受特大干旱,由于苹果种植面积增加,苹果总产仍比上年增长23%,超过22亿公斤,但其销售情况却很不理想。到年底,陕西苹果产地价格是:红富士批发价3.00元/公斤,秦冠1.60元/公斤,比上年降低不少。在西安永乐路果品市场,来自全省的苹果大量积压,少人问津,卖价一跌再跌。
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现象,那么,眼观将来,情况似乎更让果农心焦。目前,山东省果品面积已达2000万亩,其中苹果面积最大,达8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720万亩,居全国第二,人均则居全国首位。渭北高原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已初具规模。河南、河北、辽宁、山西等省苹果种植面积也增长很快。陕西省每年进入盛果期的苹果面积正以100万亩的速度递增。山东省所植果树只有70%进入结果期,其中进入盛果期的仅40%。1993年至1994年,是我国苹果栽种高峰期,而苹果一般四年至六年进入盛果期。照此推算,1997年以后,苹果的销售形势将更为严峻。
与此同时,由于连续三年的干旱等原因,使得粮价持续上涨。农业专家认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警戒线为16.5亿亩,而1994年实际已经降到16.5亿亩以下。
一方面是苹果市场趋向饱和,大量滞销;一方面是粮食问题日益突出,备受各方关注。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果农毁树种粮的现象,相当多的基层干部忧心忡忡,新闻媒介也开始给苹果“降温”。
一个难题就这样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果农面前: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如果仅仅以苹果种植面积和人均占有苹果的多少来断定苹果多了,那是不科学的。
回想前几年,全国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多了怎么办”一时成为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结果怎么样?报载,河南温县靠粮食加工,一年要消化掉近30万吨原粮,产值达8亿元。除去完成国家调拨任务,即使把本县所产24.8万吨粮食全部“吃”掉,还需从外地调入粮食近10万吨。
从苹果这一初级产品的销售来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是卖方市场,使得喜形于色的果农很少去关注市场的变化,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坐等客商上门,待价惜售。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征收各种杂费,吓跑了客商。大多数果农还未能适应“找米下锅”、自寻客商的变化,不能按品质、等级来确定果品的销售地区。这样,苹果便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目前苹果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标志着苹果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竞争型过渡。果农如果能根据市场要求,合理调整品种结构,开发苹果新品种,千方百计提高苹果质量,那么,苹果的销路就会打开。近几年,一些果农把“喜”、“福”、“禄”、“寿”、“招财进宝”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吉利词晒在苹果上,促进苹果销量上升,而且卖了个好价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初级农副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为苹果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将从根本上解决苹果销售难的问题。如西安荣氏集团研制开发的以苹果为原料的“荣氏”饮料、广东出品的苹果型洗发香波等,都十分畅销,企业也由此获得了巨大利润。
众所周知,同样数量的玉米,与用这些玉米加工成的色拉油,其利润会相差几十倍。同样,要想真正使苹果生产达到增产增收,产销两旺的目标,就应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立足苹果资源优势,以苹果资源转化和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摆脱单一生产苹果初级产品的思维,大力发展苹果加工业,推进苹果种植产业化。
根据这种思路,应当引导农民把苹果变成高附加值的商品。由政府出面协调,组织果农自办苹果加工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对苹果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同时,实行优惠政策,依靠企业的长线投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组织和带动分散的果农从事商品生产,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重新组合。


查看完整版本: [-- 苹果生产路在何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