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工业思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8月 ->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工业思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邱恩义 1996-08-31 00:00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工业思维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高榷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工业思维
邱恩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支撑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而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拘泥于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方式,对农村工业,以及与农业资源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注意不够,农业生产不能通过后续的流通和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难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将工业思维引入农村经济工作,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农业生产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走向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快了市场农业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促使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使农业增值越来越多地依靠二、三产业,依靠农村各产业间的互补和协调,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调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用工业思维来审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用工业思维来寻找农村经济全面高效发展的出路。综观工业化国家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工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发展越有利。发展农业并不排斥工业,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在农业中逐步引入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进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的过程。我国农业经历了为工业积累资金和自身发展阶段,正在走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有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际行动,使农业从生产供给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得到工业的支持,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因此,所谓用工业思维来思考农业,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思想,打破小农意识和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更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观念。
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时期,市场农业的发展需要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工业的强有力支撑。同时,现代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的结合,除农村工业外,就农业自身发展来说,也需要用工业的思维来认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式,也需要用工业的管理方式提高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
2.解决农业发展亟需的物质、技术和资金问题需要工业思维。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过去往往单纯从种植业尤其是粮棉油的种植来看待农业,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割裂开来了,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如果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运销、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业思维引入农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同时,依托农村和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如利用农业资源加工转化增值的加工业等,农业完全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在解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发展农业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农民个人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是已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同时,把工业思维引入农业,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还可以使人们把农产品生产看作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使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质量标准按工业要求来进行,从而走向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也更有利于农业积累;同时,加工业需要对农产品原料基地进行建设,也能增加对农业的直接投入。这样,农业生产就能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
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集约化经营需要工业思维。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约4.4亿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3.3亿人,占75%;从事第二产业5456万人,占12.4%;从事第三产业5544万人,占12.6%。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我国将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现在起就要有思想准备。近几年,农民以“民工潮”的形式大批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促进这些地区及劳动力流出地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给许多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社会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是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便捷的就业空间,农民可以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社会成本小,体制障碍也少,也减轻了城市压力。缺少劳动力转移条件的产粮区,农民对土地依附性很大,难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导致农业生产力发展迟缓。农村经济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工业。这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
4.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工业思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农村日益城镇化的过程。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多采取集中发展大城市工业吸纳人口的办法,一般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人口转移方式。沿海一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化浪潮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创造了农村工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证明了在农村走星罗棋布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切实可行。农村工业化使小城镇向现代工业经济体制转化,使农村小城镇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场现代革命,打破了农村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标志的农业社会结构。我国发展农村工业,特别是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型工业,以及相关产业,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工业小区,为中国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可能。如果全国现有的几万个小城镇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上述目标,关键要解决现代化所需的农业积累和现代化排斥劳动力这两大难题。解决的途径在于农村工业化。因为,农村工业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务农人员耕地占有份额,为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村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装备等要素投入提供支持,从而可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通过农村工业企业的建设,使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思想深入农村,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带来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工业化变革。发展农村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走向,是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的一次大规模的产业革命,将给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历史性的变革。我国农村第二步改革和实现小康第二步战略目标,必将以农业工业化为核心内容。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不难断言,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将是90年代后期以及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飞跃的必由之路,指导农村经济工作,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


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工业思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