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吃饭与土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8月 -> 我国吃饭与土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文学 1996-08-31 00:00

我国吃饭与土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我国吃饭与土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王文学
内容提要: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当今世界的奇迹,下个世纪中国人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为此,要坚持以土为本,实施“保护、开发、提高”的基本对策,大力提高现有耕地生产力,不断培育新的粮食生产增长点,还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节约土地,并不断拓展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努力探索科学配套的土地管理机制。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已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之一。西方一些学者预测,2030年我国将发生“粮食危机”,进而提出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对此,我们必须作出认真回答,并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地管理土地,培育新的粮食生产增长点。
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前景
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粮食危机”论,主要依据是中国未来将面临两大难题,即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耕地生产能力下降。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的潜力。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景看,下一个世纪,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为当今世界奇迹,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定会找到一条更加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土地生产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据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课题组的调查和有关部门测算,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结构将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增长速度会随之下降,2040年可望实现人口零增长。以此推测,203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5.3亿人(见《’95中国粮食问题大讨论》,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5页)。据国家最新土地调查结果,我国现有耕地20亿亩,工业化的进程势必要占用一些耕地,但只要加大土地复垦的力度,耕地面积可望实现占用与补偿的动态平衡。到2030年,仅按粮食耕地面积70%计算,我国复种指数可由现在155%提高到160%,其粮食播种面积可大大超过20亿亩;同时,通过增加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粮食生产可望持续增长。
应当看到,解决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矛盾,还有许多资源潜势和有利条件。一是我国还有一定数量的农业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复垦的潜力还很大;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将发生相应变化,肉、蛋、奶、果等副食品的需求量在人们食物结构中的比例将会增加,人均口粮消费将相应减少。目前导致粮食供求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饲料用粮增加(已占粮食总量的1/4至1/3),而且大多是粮食喂养,饲料报酬率低。今后,如果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种植结构改变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牧业,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其它副产品,发展草食动物,将从另一个方面减轻对粮食需求的压力;三是我国节约粮食的潜力也很大。仅播种一项,如果实行精量播种,按目前125亿公斤粮食作物种子计算,则可节约50亿公斤左右;四是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从机制上保证了农民必然会首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如发生粮食短缺,农民会依据市场信号,自觉地采取措施,增加粮食生产,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加上我们通过国际市场进行适时适量的余缺调剂,完全能够实现粮食的供需平衡。
当然,对我国21世纪的吃饭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目标,到2000年,粮食总产要达到5000亿公斤。这就是说,今后5年要增产500亿公斤,每年平均增产100亿公斤。但是,“七五”以来,每年平均增产粮食只有50亿公斤,可见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使实现了这一目标,但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粮食也只有380公斤,仍是紧平衡,还低于1984年的水平。从今后一个时期看,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2;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更为严重的是,在资源数量急剧减少的同时,资源质量也在日益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壤退化、沙化问题比较严重,影响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无障碍因子的耕地仅占15.3%,中低产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3以上(见《农业环境与协调发展》,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第16页)。与此同时,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使大量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此可见,稳定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加强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实施土地“保护、开发、提高”的基本对策
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必须在切实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下,坚持以土为本,实施“保护、开发、提高”三管齐下的方针,即把保护现有耕地作为基本国策,把新耕地资源和非耕地资源的开发作为突破性战略,同时实施“土壤肥力再造工程”,不断培育新的粮食生产增长点,大力提高现有耕地生产力。
巨大的人口压力,决定了我国的土地承载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临界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把现有的耕地作为生命田,切实加以保护。同时,要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我国宜农荒地约5亿亩左右,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有1.25亿亩(见《中国土地管理总览》,法律出版社,第128页)。针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大都集中于边远地区的实际,应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异地开发。又据估算,全国工矿业毁损废弃以及由于污染等损毁废弃土地约1亿亩,其复垦的潜力很大。不过,目前我国复垦率还很低,加拿大等国均达到50%以上,英国高达78%。对于我国来说,如果把现有1亿亩废弃土地的复垦率由5%提高到50%,即能增加可利用土地5000万亩左右,其中1/3作为耕地,可增加耕地1500万亩(同上,第648页),其潜力可见一斑。
我国非耕地资源相对充裕,特别是占国土面积70%的山区,有20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目前,通过发展经济林、木材林、畜牧业,不少贫困地区农民开始走向富裕。今后,我们应进一步把发展林、果、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精心培育以林、果、牧为主的新兴主导产业,走产业化综合开发的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草地面积最大的四个国家之一,有47亿亩可利用草原草地,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但其畜牧业产值还不足种植业产值的1/10,每公顷草地畜产品的产量仅为新西兰的1/82,美国的1/27,差距较大。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重用轻养、过度放牧、忽视草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有直接关系。我国草地建设年均每公顷投资只有3—4元,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100。近几年来,西北地区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改变了过去游牧式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对草原的投入,使一大批严重退化的草场恢复了生机,促进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要继续增加投入,加强草地建设,合理放牧,科学管理,实现以草换肉、以草换奶、以草换皮,使草地资源可再利用,充分发挥生产潜力,不断增加畜产品产量。我国还有2.6亿亩内陆水域和1.8亿亩浅海海域,发展水产业前景广阔。目前,内陆可养殖水面有40%没有利用起来,沿海滩涂可养殖水面没有利用率占到60%,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2%。这样,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可大力发展海洋农业,拓展资源利用空间,广辟新的食物来源。
当然,在努力抓好耕地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提高现有耕地生产力。没有土壤肥力的提高,就没有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其它技术措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从现在起要把“土壤肥力再造”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这既是对土地的补偿,也是为后人造福。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期以来,人们把旱地低产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天旱。实际上,天旱的本质是地旱。解决地旱的关键一是蓄水,二是节水。只要土壤肥力高,蓄水保墒能力强,做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一般年份的降水量基本上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旱地完全可以实现高产稳产。据有的地区的经验表明,全国如能对中低产田进行以发展节水、旱作农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改造,亩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提高100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许多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科学地间作和套种,大搞立体种植,增产潜力也很大。以全国现有可耕地20亿亩计算,全国复种指数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近2000万亩的播种面积。到2030年,我国的复种指数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亿亩。更重要的是,要狠抓以种子为龙头的科技革命,加强育种科学研究,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不断培育抗旱、早熟、高产新品种,就可以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三、探索科学配套的土地管理机制
卓有成效地保证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综合配套的土地管理机制,建立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自我约束机制。我国城镇占地面积过快过大,用地结构也不尽合理,特大城市工业用地占26.6%,而日本东京工业用地规划指标仅为18%。这就要努力按照城市人口数量控制建设规模,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经营。实践证明,用强有力的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管理土地,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而且可以增加政府财源。目前,农村建设占用耕地也比较严重。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实行有偿占用,并引入竞争机制。为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在土地开发方面,要根据目前各地已经创造出的不少好经验,强化土地开发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如谁占地,谁开发;谁破坏,谁复垦;没有能力开发就足额上缴造地费(复垦费),由政府统一组织开发。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还要全面建立谁承包(购买),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激励机制,尤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投入的积极性,把农民手中资金更多地吸引到土地开发上来,吸引到发展农业优势产业上来。对于国营林场、牧场、农场的部分耕地、林地,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区域内土地资源统筹规划,联合开发,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提倡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把土地的开发和农村产业化开发结合起来,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还有,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因其财力所限,土地开发进展比较缓慢。对此,一方面国家应予投资倾斜,帮助地方建立资源型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和国内发达地区投资开发。这既可弥补我国耕地资源之不足,又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综上所述,认真探索科学配套管理土地,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吃饭与土地问题的战略思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