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新机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8月 -> 上海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新机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复民 1996-08-31 00:00

上海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新机制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新机制
新华社记者吴复民
一种由政府支持、社会资助、企业出面组建的专门承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中心”新近在上海诞生。这种社会中介性质的机构好比一座桥梁,专门承载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从企业过渡到社会重新就业。
这是中共上海市委决策层为破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经过大半年的专题调研,反复研究,精心设计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
针对一个“两难”问题设计出“两全其美”的模式
下岗人员骤增,是上海加快结构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伴生现象,是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上海的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原本还可以加快一步,只是由于人员安置进退两难,使许多资产流动、优化重组的计划难以实施。如果把人员直接推向社会,怕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在企业里把职工养起来,则企业的结构调整就无法进行,从而丧失再生良机。
“再就业服务中心”先在上海纺织、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挂牌,然后滚动式推广。目前,全市纵向下设几十、上百个分中心和工作站(安置办),有利于保证完成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有了服务中心,下岗人员脱离企业,但是不直接进入社会,而是接受“再就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中心”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发放下岗生活费,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并根据劳动力供求信息,组织他们劳务输出、生产自救、应聘应试。纺织、仪电两个“中心”开张以来,已经开设了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会计、家电维修、厨师、物业管理等培训班,帮助下岗职工增强再就业的技能。服务中心的运转基金,由政府、社会、企业各负担1/3,全部用于下岗职工。中心工作人员的开支由原单位负责,分文不得动用中心的运转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它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昔日功勋卓著、今日沉疴在身的两个传统产业,不必再为下岗人员的分流、安置难题犯愁,得以放手挥写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的新篇章。
上海纺织业去年有12家企业准备破产,因为劳动力无法安置而没有实施。如今,由于职工可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这个“中间地带”过渡,企业得以进入破产程序,使纺织控股公司资产负债降低,轻装上阵,求得新的发展。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创建,把企业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解脱了出来。它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生有死的要求,使再就业工程成为推进国企改革的“保障工程”;又具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使再就业工程始终是一项“民心工程”,进而形成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新机制。
“制订各项政策都要考虑它的导向”
上海市委决策层把再就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统筹研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通过大半年时间的深入实际专题调研,亲自动手协调各方的关系,精心设计和构建了这个创新的机构。在专题调研中,他认真听取总工会和下岗职工代表的意见,细致地协调了“条”(控股集团公司)和“块”(各区、县)的关系,各区和各委办的关系,以及市里的劳动、社保、医保、财政、银行等综合部门的关系,从促进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转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有关政策能够吸引下岗人员离岗离厂,愿意与企业“断奶”,进入服务中心。下岗人员在“中心”能落实基本生活和基本社会保障,还能得到接受培训和安置的机会。这些都是在产生下岗人员的“源头”——各家特困企业无法办到的。
——有关政策鼓励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积极主动地“流”出“中心”,到社会上去就业。因此,“中心”只提供基本生活的必需条件;要生活得好一点,就得想方设法掌握再就业的技能,而不是呆在“中心”不走。
——有关政策有利于形成社会合力,调动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全方位地分流、安置下岗职工。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首批安排12个企业进行试点,要求“中心”吸纳的职工为2.24万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对自愿要求提前退休、自谋出路、停薪留职、生产自救的职工,以不留后遗症、不让职工吃亏为原则帮助办妥手续,这样分离出下岗人员6970人,使需要“中心”提供全面服务的职工减至1.54万人。
——有关政策真正体现对下岗职工负责的精神,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下岗职工的心上。现阶段的政策、资金集中用于迫切要求重新上岗的那部分职工。
“进口”有序,“出口”通畅
“再就业服务中心”是根据新思路推出的新举措,各项运作都具有探索性。黄菊强调,关键是解决好“进口”和“出口”的问题。“进口”要有序,即必须掌握标准,按规定控制人数;“出口”要通畅,广泛拓展就业渠道,使服务“中心”真正成为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的流转中心。在试点阶段,先实行“稳进快出,量出为入”的方针。为此,上海市确定两位副市长分别负责“进口”、“出口”工作,并明确规定全市各行各业凡是要吸纳劳力的,都先安排去“中心”招聘下岗职工。
为了保持进口、出口的畅通,上海要求回旋余地较大的各个区多承担一些吸纳再就业职工的责任。纺织、仪电的“再就业服务中心”都按区设立了联络员。南市区最近已成建制地安置了仪电行业900名下岗职工。
为了拓宽再就业工程实施的广度,黄菊实地考察了由下岗职工担当主角的超级市场、批发市场以及由厂房改建的中档旅馆,考察了把下岗职工定向培养为街道、居委里弄干部的“带教基地”,考察了市、区两级劳动力市场和街道职业介绍所,考察了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和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城市管理设施,准备进一步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开辟各种就业新门路。
8月中下旬,上海市、区、县20家职业介绍机构联手,推出7300个就业岗位,为纺织、仪电行业举办招聘专场,掀起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创建以后第一个“再就业”高潮。1万余名纺织、仪电系统下岗职工,手里攥着“再就业服务中心”通知书,到就近的职业介绍所参加招聘面试。他们通过联网的电视显示器,可以了解进场设摊的500余家单位提供的全部招聘信息,像在证券市场一样异地洽谈,进行双向选择,接受免费服务。
由“政府推动、条块联合、市场运作、多方配合”举办的招聘专场,大大放宽了招工要求,招聘年龄为35岁以上、50岁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绝大部分岗位男女工都收,因而成为上海劳动力市场开办以来成功率最高的一次。近期,上海还将组织多次供求双方定向对口的招聘专场,给下岗职工不断提供再就业机会。
招聘专场里留下的某些遗憾则显示,要构建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还必须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择业观,珍惜就业机会,树立“行行有风险,行行有作为”的观念。黄菊提出: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上海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帮助下岗职工在为社会服务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新路。


查看完整版本: [-- 上海构建再就业良性循环新机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