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夜访“无人区”——黎巴嫩纪行之三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9月 -> 夜访“无人区”——黎巴嫩纪行之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水明 1996-09-28 00:00

夜访“无人区”——黎巴嫩纪行之三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夜访“无人区”
——黎巴嫩纪行之三
本报驻埃及记者 刘水明
贝鲁特商人在战时有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其中一条重要的秘诀是店铺“开得晚,关得早”,以防不测。他们一般上午9、10时才营业,下午太阳刚刚偏西就打烊。至于罢工、罢市,则不管是谁出的“馊主意”,他们都“乖乖”参加,否则他们的店铺就可能面临被砸的危险。战争结束后,他们将营业时间延长到下午4时,现在则推迟至傍晚7时。
我们落脚的“卡瓦利亚”旅馆位于贝鲁特西区的繁华地段,出门往左一拐,就到了哈姆拉大街。哈姆拉大街是高级商业区,大大小小的商店里各类进口商品应有尽有,只是价格高得令人咋舌。那里还有全市最大的影剧院、豪华气派的银行等。哈姆拉大街由于离“分界线”较远,因而战争痕迹不明显,街道上空也看不到杂乱无章、搭成蜘蛛网一样的电话线。白天,哈姆拉大街上顾客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但夜幕降临后,明亮的街灯下除了疾驰而过的小车外,鲜见行人踪影。唯有几家快餐店门前,一些穿着入时的男女青年在那里吃夜宵,侃大山。这些快餐店一般开到午夜12时才关门歇业,可附近一家名叫“步步高”的中餐馆,过了11时半即使有生意也不愿做了,食客只能悻悻离去。哈姆拉大街上的夜总会和迪斯科舞厅门前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则不管有无光顾者,彻夜闪烁变幻,让人多少能领略一点昔日“小巴黎”的风韵。
处于贝鲁特东西“分界线”上的贝沙尔·扈利大街,与哈姆拉大街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9月2日,我独自一人步行前往贝沙尔·扈利大街采访。当时天近黄昏,所经之地,都是人们常常谈之色变的“无人区”,除了匆匆而过的车辆,渺无人迹。望着那些林立残损的高墙、黑咕隆咚的弹洞和路旁蓬生的荒草,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恐惧。我快步走了约20多分钟,爬上一个斜坡,来到贝沙尔·扈利大街北端路西一处简陋的修车铺。铺主名叫穆罕默德·阿里,今年28岁。我走近修车铺时,阿里正在室外与几个同伴甩扑克。阿里看到我孑然一身,又没开车,便显出惊异的神情。阿里的修车铺由一间废弃的平房稍加粉饰而成,左边坍塌的房子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屋后一株大树被炮火烧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根枝桠。阿里说他的店铺晚上8时关门,所以我们还可聊一会儿。
阿里的家在另一条街上。他从未见过车铺房主,也不知房主现在何方、何时回来。他说他只同房主委托的律师打交道,每月象征性地交一笔租金。修车铺的左边还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和一家录像带出租行,情况同阿里的修车铺类似。他说现在这一带通了电,但是没有水。修车铺马路对面有一座四层危楼,打得只剩一个“空心架子”,除了楼板和歪歪斜斜的柱子外,别无他物。我看到10多个小伙子在那里大声说笑,又唱又跳,楼内还晾了一些裤衩背心,便问阿里那是些什么人,阿里说都是难民和临时工。据阿里介绍,黎政府规定,凡“无人区”内的房子,1991年1月1日前占居的就算“合法”,但房产仍归原来的主人所有,一旦房主回来须随时归还。1991年1月1日后随意占居空房就属“非法”,警察不但强行要求占房者搬出,而且占房者还将受到拘押6个月的惩罚。阿里说:“这一招很灵,可以保护房主的利益免受更大损失,有利于教派和解和吸引外逃者重返故乡。”我问阿里:“这样难看的房子为什么不早些推倒重建?”阿里说这些房子多数属于私产,何时重建和怎样重建只能由房主决定。另外,重建要花大笔钱,该由谁出?
从阿里的修车铺出来,我横过马路来到那座危楼内,才知那些小伙子多数来自叙利亚和黎巴嫩南部,此外还有几个巴勒斯坦难民。他们从别处接来电线,用破草席和麻袋片作挡风墙隔成一间间屋子,凑成了一个“风雨同舟”的“国际大家庭”。他们栖身的楼内虽然没有水和厕所,但不用交房租。能有这么个临时落脚点,他们感到特别满足。(本报开罗电)


查看完整版本: [-- 夜访“无人区”——黎巴嫩纪行之三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