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应丢掉互助组——读者来信述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4年03月 ->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应丢掉互助组——读者来信述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星环 1954-03-30 00:00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应丢掉互助组——读者来信述评

第2版()
专栏: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应丢掉互助组
——读者来信述评
 星环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必须同时加强对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的领导,这是每个农村工作干部应该谨慎掌握的原则。因为互助组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生产合作社又是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偏废了那一边,都会使工作受到影响。许多地方的农村工作干部对于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巩固、发展做到了全面的照顾,例如山西永济栾天恩互助组在建社时,不但把自己的社建好了,而且还帮助全村八个互助组订了短期生产计划,帮助那些未被吸收入社的农民重新加入了互助组,社干部又分工帮助几个互助组解决了组内存在的问题,因此群众反映很好,说:“合作社、互助组,真是亲兄弟。”现在全村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四点四,给以后发展合作社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读者来信反映,有些地方有些干部在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发生了轻视互助组、对互助组放弃领导的情况。如有的干部就认为社都领导不过来,那有工夫去管组;有的认为只要把社办好,互助组搞好搞坏关系不大;有的认为搞互助组太麻烦,不如办社“痛快”;还有少数干部则认为办合作社光荣,搞互助组“没出息”,只愿意参加或领导合作社,不愿意领导互助组。因而产生了互助组有了问题找干部帮助解决而干部不管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个乡或村的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全部集中到一两个合作社里去,为数更多的互助组因无人领导而涣散、垮台的情况。据山东读者杨思浩反映,该省莒南县河南乡官地村新成立的举凤仪社,就是以八个互助组的积极分子组成的。全社二十三户,就有十六个党员,其中还有两个乡干部和三个党支部委员。原有的八个互助组的骨干抽走了,剩下的只好改组成没有骨干领导的不巩固的五个互助组。又据黑龙江读者傅雁龙反映,该省望奎县正白头前村建一个社就搞垮了六个组。
为什么在建社中会发生这种不管互助组的偏向呢?根据读者来信所反映的情况分析,主要是由于某些县、区办社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只知道农业生产合作社是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没有认识到互助组的发展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基础;只知道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现时互助合作运动中比较高级的形式,没有认识到互助组虽是初级的形式,但它在目前是普遍而大量存在的,是农民较易接受的形式。因此,只是“专心一意”地建社,对互助组不问不管。
某些干部在宣传上发生了偏差,也是放弃对互助组领导的另一原因。在宣传互助合作的优越性时,光讲合作社的优越性,不讲互助组的优越性,并且过份地强调互助组集体劳动分散经营的矛盾;光宣传合作社是现时互助合作运动中比较高级的形式,不宣传办合作社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因而在部分乡村干部、积极分子和一般农民群众中造成错觉,认为不参加合作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自发势力”;搞互助组是吃力不讨好,不如搞合作社光荣。
此外,在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势下,有些地区的领导力量跟不上去,但又没有积极地采取有效办法培养干部,因而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方面,对互助组的领导就很自然地放松了。
为了防止和纠正上述偏向,所有乡、村干部和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必须明确认识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关系,认识农村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带领全体农民一起走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明确认识建社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必须有坚强的领导骨干和互助基础,必须在群众真正自觉的情况下才能建成,光凭热情不顾条件盲目地建社是建不成功的。各地领导机关对于那些自发搞起来的社应该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如果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建社条件,就应积极加以领导,使它巩固下去;如果条件尚不具备,就应说服并领导群众先搞好互助组,为将来建社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互助合作运动正常地、健康地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应丢掉互助组——读者来信述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