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庆祝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要为胜利完成我国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4年03月 -> 庆祝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要为胜利完成我国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谢觉哉 1954-03-30 00:00

庆祝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要为胜利完成我国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第3版()
专栏:

庆祝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要为胜利完成我国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谢觉哉
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在三月十四日胜利地举行了。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再一次显示出:永远消灭了人剥削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民主与最伟大的选举制度。它不仅真正实现了普遍的、平等的、直接的和无记名的投票,而且已成为动员所有苏联人民发挥其高度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胜利完成伟大共产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强大武器。跟历届最高苏维埃选举一样,本届最高苏维埃选举,生动地表现了苏联人民高度爱国主义的政治热情和他们对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无限拥护和信任,表现出苏联工人阶级和农民巩固的同盟以及苏联各民族人民精神上政治上牢不可破的友谊的团结。占所有选区选民总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八的选民参加了投票,这就是说,每一万个选民中只有两个人没有参加选举。参加选举的所有选民,都齐心一致地选举共产党和非党联盟的候选人。
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使千百万劳动人民更广泛更积极地参加管理国家,并使最优秀的儿女被选进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从而更加加强了苏维埃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从一千三百四十七名被选进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和民族院的代表看来,其中有许多是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最出色的工作者,有许多是工业、企业、运输业和农业的劳动模范,有许多是先进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这中间包括所有苏联各民族的优秀人物。选举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选民与代表候选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及其他许多地区,许多工厂、机关和集体农庄中的选民都直接把自己所拥护和信任的人提名为最高苏维埃代表候选人。而为感谢选民的拥护和信任,被提名为代表候选人的苏联人民领袖如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米高扬、什维尔尼克等都在各自选区的选民大会上与全体选民会晤,并发表了关于保证无限忠诚地将自己全部精力永远献给党和人民、献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的光荣事业的演说。可以推想到,各个地方、工厂、农庄、各种事业中被提名为代表候选人的人,一定也在各自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向选民作了同样庄重的演说。这种情况,势必更加加强了群众对苏维埃政权机关的监督,更加提高了苏维埃政权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筹备工作,是紧密与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工作相结合进行的。无论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体选民、男女工人、男女农民、苏维埃知识分子和苏联陆海军人员书”中,无论在候选人对选民大会的演说中,都充分阐述与报告了战后苏联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高涨的情况和今后的任务,并从而使党和政府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得到一次总的考验,使苏联人民再一次受到广泛而深入的政治教育。
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又成为推动生产建设前进的伟大力量。为迎接和庆祝选举,莫斯科地下铁道工人在选举节日实现了整个地下铁道大环行线合圈和通车,“镰刀和锤子”钢铁工厂工人展开了生产竞赛和提出了提前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保证,苏联全体人民都在各自岗位上争取新的劳动成就。为什么苏联人民在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表现了这样高度的政治的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如此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周围呢?这正如斯大林同志说的:“……我国革命和其他一切革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使人民摆脱沙皇制度,摆脱资本主义制度而获得了自由,并且把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状况根本改善了。我国革命力量雄厚而不可战胜的原因,就在这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就是说:苏维埃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把自己的政治果实,而且把自己的物质果实显示给人民看了。这种物质果实就是:随着苏维埃政权建立与巩固以后所实行的三个五年计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所实行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以及当前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所产生的苏维埃经济的不断高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的苏联工业农业的生产恢复并发展了:一九五三年工业总产量已增为战前一九四○年水平的二倍半,一九五三年生产的机器和设备已增为战前一九四○年的三点八倍,播种面积和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三年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二,一九五三年的国民收入增为战前水平的二倍半。现时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加速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一切部门,首先是饲畜业和马铃薯与蔬菜的生产,以求更进一步地增进苏联人民的福利和充分满足苏联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苏联人民给予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以无限的信任和拥护,而在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表现出无比的政治的和生产的热情。也正是由于一贯遵循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真正缔造者这一极重要的原理,由于依靠着人民的信任和千百万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由于依靠着党、政府和人民的伟大团结一致这一胜利的活的泉源,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正在坚定地和满怀信心地引导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最后胜利。这是一向标榜着所谓民主但实际仅仅给予人民以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致使人民陷于贫困境地的资本主义世界所望尘莫及的和它们根本上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中国自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不仅恢复了国民经济,使之达到抗战以前的最高水平,而且已开始实行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民主改革以后的工人阶级,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民阶级,乃至经过各种社会改革的全体人民,已获得政治自由和经济翻身。为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中国人民正在实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满怀信心地向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努力实现毛主席所指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为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奋斗。与此同时,组织程度与觉悟程度已大大提高了的全国人民,正在进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截至三月中旬,全国已有二十二个省、市完成基层选举,未完成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很多地区且已召开或正在召开基层的人民代表大会。基层政权以上县或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也在选举,有的已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正在这时候,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胜利完成,对于我们有极其现实的政治意义。我们的选举,除了约占人民总数百分之一点二、三的依法尚未改变成份的地主阶级分子、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以及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和精神病患者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凡十八周岁以上的男女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平等享受民主权利。广大人民都十分重视他们的权利,并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选举。根据全国二十七个省、三十个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共五千八百四十六个基层单位的统计,参加的选民平均达到选民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八以上。凡是举行基层选举的地区,一般都实现了中央选举委员会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把选举工作与反官僚主义、反命令主义和反违法乱纪的斗争结合起来,使所有干部都能在群众的鉴别下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经过选举把那些违法乱纪分子和犯有严重错误而为人民所极不满意的分子从各种基层组织的工作岗位上剔除出去,把群众所爱戴的联系群众的人选到这种组织的工作岗位上来”。许多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优秀职工被提名并被选为人民代表,因而基层政权的阵容革新了,工作效能与工作作风改进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各民主阶级的团结增进了。许多地区由于普选中始终贯彻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人民进一步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教育,大大地推动了爱国售粮、购买公债、互助合作和增产节约的运动。据山西省崞县、阳曲、繁峙等三县二十一个乡不完全的统计,通过普选运动,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十二个,发展互助组一百六十九个,整顿与扩大了原有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及互助组一百零三个。为了迎接普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人民纷纷展开了生产竞赛。北京人民印刷厂职工在半个月中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百分之十一,废品率比原计划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四。“以增产节约的实际行动来迎接普选!” “推广先进经验,向普选献礼!”这些口号业已成为很多厂、矿、农业生产中新的动力。
这些新的气象,为进一步做好基层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料:即将举行和召开的各级选举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将会成为一种更大的发动群众的力量,它将表现出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一致性,表现出人民高度爱国主义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热情,引导着已经胜利的祖国人民由胜利进入新的胜利,如同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之鼓舞着苏联人民满怀信心地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一样。虽然,由于我们还没有消灭阶级剥削,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还正在开始,当前的社会情况还不允许我国选举完全采用苏联现时这样的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的选举,但我们人民民主制度乃是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范畴,我们的选举制度实质上具备着跟苏联选举制度同样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功,我国选举制度将逐步过渡到苏联那样完备。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伟大苏联的一切光辉成就都是我们的榜样,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当然也是我们的楷模。让我们在庆贺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胜利完成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学习苏联,为胜利完成我国当前的基层选举和迎接即将来到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查看完整版本: [-- 庆祝苏联最高苏维埃选举的成功,要为胜利完成我国的各级选举而努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