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沿着总路线前进的西北工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4年03月 -> 沿着总路线前进的西北工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潮 1954-03-31 00:00

沿着总路线前进的西北工业

第2版()
专栏:

沿着总路线前进的西北工业
本报记者 张 潮
一、基础薄弱,蕴藏丰富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在西北经济结构中的最显明的特征,便是工业基础的极端薄弱。尽管辽阔的西北高原有着丰富的蕴藏量,可是曾经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帝国主义者为了达到侵略和掠夺的目的,它的兴趣首先在于大量倾销本国的商品,并首先就近投资于沿海地区;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当然一心依附其主子,既无兴趣也无力量开发西北。就这样,使西北成为一个地下富、地上穷的畸形区域。石油和棉花的命运,最足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遗留的这个特征:西北的石油蕴藏量,本来占全国第一位,可是由于在美、英帝国主义者控制下的采油政策的掠夺性,油田得不到保护,炼油设备与采油能力不平衡,炼制不精。弄得全国最大的油矿——玉门油矿常把原油倾到河坝里,让水冲走。陕西本是全国闻名的产棉区,由于西北纺织工业基础薄弱,过去却要把大部棉花运到沿海地区去纺织,然后才能运进布匹来。人们常常叹气说:
“出石油的地方点不起煤油,出棉花的地方买不起布匹。”
临到西北解放的时候(一九四九年),仅存的工业又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一次严重的破坏,其景象就更加凄惨了。根据解放初期的调查,工业在西北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五,而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则只占百分之二。
二、三年恢复,一年发展
解放以来,在工业基础薄弱、资源蕴藏丰富的条件下,经过了三年恢复时期和五年建设计划第一年的努力,西北工业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西北具体情况,工业建设以石油、电力、煤炭为重点,相应地发展以纺织工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进行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一九五三年,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工业产值在西北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解放初期不到百分之五增长到近百分之十七,成为西北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领导力量,每时每刻地改变着这个高原的落后面貌。
西北工业的成绩,集中表现在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两个方面。
一、基本建设: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基本建设的投资额占全区国民经济总投资额的百分之五十八
(还不包括铁路建设),一九五三年又上升为百分之七十三,这一年投资额相当于前三年投资总和的一倍半。这就是说,工业的基本建设被提到了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并在逐步增长。在三年恢复时期,这些投资一半以上用于改建和扩建,一九五三年则大部用于新建工程。以石油和纺织工程为例:四年来国家在石油钻探和勘查方面的投资额,占西北重工业投资额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一九五三年的投资额又比一九五零年增加了七倍多,勘探人员大大增加。一九五三年完成地质调查的面积比一九五零年增加了十三倍,钻井进尺增加了八倍,给西北石油工业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四年来纺织投资额则占轻工业投资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陇海路沿线的产棉地区内,新型的纺织工厂正在不断出现。国营第一、第二棉纺织厂及新疆“七一”纺织厂等新厂的建成,使西北现有纺锭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一倍半,布机则增加了三倍。
二、工业生产: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各项主要产品即已超过了抗日战争以前的最高水平,一九五三年又超过了前三年的水平。如以一九五三年与一九五零年(三年恢复时期的第一年)比较,石油增长百分之一四四,电力增长百分之三七六,煤炭增长百分之三二七,棉布增长百分之三一六八,面粉增长百分之七八二;同期的工业总产值则增加了近两倍。再以石油和纺织为例:从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起,玉门油矿生产的原油,已开始大量东运,供给东北、华东的炼油厂炼制成品,以供应全国的工业生产和运输业。在此以前,由于原油供应不足,时常停工待料,而国内用的大量石油成品又必须从国外输入。后来,苏联专家莫谢耶夫同志曾建议原油东运,这个重要的建议终于很快被采用了。这就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纺织生产的成果,则可以用另外一种情况来说明:例如按人口分配比例计算,一九四八年西北出产的布匹,平均全区大约六十多个人才能分到一匹布,到了一九五三年,大约十五个人就能分到一匹布了。纱布的质量也提高了不少,国营第一棉纺织厂出产的“联盟牌”十二磅的布和新西北印染厂出产的过去不能自印的各种优美花布,很受西北人民的赞扬。
三、遵循什么,依靠什么
首先,四年来的西北工业,是遵循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结合西北具体情况,健康地恢复和发展起来的,特别表现在“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这两个基本环节上。根据西北的现有基础和资源,四年来即集中主要力量恢复和发展了以燃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从产值的比重来看,一九五三年的重工业产值比一九五零年增长了百分之七七八,同期的轻工业产值则只增长了百分之四六一,即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轻工业的增长速度。从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来看,四年来燃料工业的投资就占全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几近百分之九十,即重工业投资占了首位。与此同时,轻工业仍相应地得到了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也在稳步增长,一九五三年社会主义工业产值比一九五零年增长了百分之六零五,产值比重由一九五零年的百分之一九增长到一九五三年的百分之四六;同期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增长了百分之一九,产值比重则由一九五零年的百分之六十八降至一九五三年的百分之二七强。
但这并不是说,西北工业没有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开始恢复的时候,某些工业部门中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盲目冒进或齐头并进的现象,以致一度形成步伐失调和某些厂矿产品滞销。经过一九五一年西北工业会议的检查和整顿,才克服了上述现象,确定了以石油、电力、煤炭和纺织为恢复和发展的重点,巩固了工业的前进基地,并促使工业按比例发展的原则,严格沿着总路线前进。
其二,西北工业的健康发展,又是由于执行了毛主席所指示的“依靠工人阶级搞好生产”的方针,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西北现代产业工人本来为数不多,技术水平也有限,为此,国家一方面对原有工人加以积极培养,一方面大力训练新工人,以求与工业发展速度相适应。经过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民主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两次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由于各厂矿普遍建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与职工代表会议,实行了民主管理,提高了工人的“国家主人翁”觉悟,从而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根据国营重点厂矿的统计,一九五三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一九五零年的百分之二二四,其中石油一项则达百分之一零八。特别是在“三反”运动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两次增产节约运动中(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年),涌现了不少模范人物和创造事迹。玉门油矿王宽小组创造的“巡回检查制”,国营第一棉纺织厂王玉珍小组创造的降低断头率纪录,国营第四棉纺织厂工人孟天禄创造的“钢丝机工作法”,新秦纺织厂甲班二排落纱工人创造的“甲二落纱法”,西北第一机械厂铸工工长李紫祥创造的“铸型操作法”等等,是西北工人对国家工业建设的重大贡献。他们正在以这种首创精神,带动广大职工,继续为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
其三,西北工业的健康发展,又是与改进经营管理特别是计划管理分不开的。在进入三年恢复时期后,从西北各级工业领导机构直到厂矿,都逐步建立了计划机构,推行计划管理。各级领导干部对于计划管理是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的认识,也随着由不明确进到明确,由不重视进到重视,由局部进到全面。一九五零年的计划管理还只是停止在编制和总结上,一九五一年开始抓产量与主要技术经济定额,一九五二年进到注意质量和成本,以及发动职工群众讨论计划与检查计划的执行。一九五三年则着重推行作业计划。与此同时,逐步整顿了原始纪录,健全了统计制度,以利编制与检查计划。一九五三年由于进一步改进了计划管理,工业生产总值超额完成计划;基本建设也完成了工作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比历年情况都好。
但是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计划管理的进度还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要求,多数单位(主要是地方工业)的计划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有些单位对于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等还重视不够,以致造成质量低、事故多、返工浪费和成本高等严重现象。这些缺点的实质是工业领导水平还落在工业发展的后面,迅速提高领导水平已成为西北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其四,工业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提拔,是推进西北工业的一个决定因素,斯大林同志的“干部决定一切”的名言在这里又得到了证实。四年来,西北党、政和工业领导机关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大体上采取了三个办法来解决极端困难的干部问题:一是大力培养现有厂矿中的工人积极分子,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单是国营厂矿就提拔了八百多名工人干部,并根据“依靠老厂、建设新厂”的原则,从原有厂矿中输送了一批干部到新建厂矿中去;二是对原有技术人员和旧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改造和技术训练,四年来先后开办了八个中等技术学校,有些工厂还附设了艺徒学校;三是从其他工作岗位上抽调大批优秀干部到工业岗位上去,作为工业的领导骨干,大大加强了工业的领导力量。
当然,工业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与训练,还远不够今后工业建设的需要,这是一个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四、远景灿烂,任务艰巨
西北地区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基地,远景灿烂。首先因为西北有丰富的蕴藏量,特别是重工业所需要的资源。根据现有资料估计,石油占全国总储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分布在西至中苏边界、东至黄河中段、秦岭以北、大青山以南这一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中部有以甘肃玉门油矿为中心的油田区,蕴藏量很大,是目前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西端有以新疆乌苏油矿为中心的油田区,其品质最优;东端有以陕西延长油矿为中心的油田区,其开采历史最长;新的油田尚在继续勘查中。煤矿占全国总储量的第二位,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广大地区。这就是说,石油和煤炭的丰富蕴藏,将充分供应西北和全国的工业所需的燃料。西北还有潜力巨大的地面动力资源,漫长的湍急的黄河和某些支流,可以利用为水力发电。这就是说,西北工业将从这里得到廉价而又强大的动力。轻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羊毛、皮革等资源也很充足,根据现有产量看,棉花年产量约二百万担左右。陕西关中出产的“泾渭棉”,为全国闻名的优良棉纺织原料,畜牧业也占全国第二位,羊毛年产量约五十余万担,品质也高,加上销路广阔,原料产地适中(靠近交通线),气候适宜(西北全年湿度约在百分之五十—八十之间,气温也平和),因此,西北纺织工业也有着相应的发展条件。此外,尚有铜、钨、锡、锑等有色金属矿藏,天然碱、食盐、硫磺、石膏、石棉等非金属矿产和大片的森林地带。这些都是工业上不可缺少的资源。
对工业建设的增长具有决定影响的铁路网,正在继续延伸。陇海路西段的宝(鸡)天(水)路和天(水)兰(州)路先后通车后,兰(州)新(疆)路和宝(鸡)成(都)相继先后动工。这些铁路不仅已在或将大大促进西北的工业建设,并且将把西北和全国的经济建设联结起来。
团结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周围的西北各族人民,正在并将进一步支援西北的工业建设。特别是依靠工人阶级与二千九百多万农民的巩固的工农联盟,是西北工业获得发展和更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摆在西北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面前的任务是极为艰巨的。这就是继续遵循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统一领导下,在四年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的基础上,利用西北的优越条件,进一步发展西北工业。同时继续改进现有工业的经营管理,提高领导水平,大力培养工业建设人材。在一九五四年一年内,西北地区将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地质勘探,以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石油、煤炭、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等资源的蕴藏情况,为发展重工业准备条件。与此同时,今年还相应地发展轻工业,新建的国营第三棉纺织厂也将投入生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重工业中的石油将增长为一九五三年的数倍,轻工业中的纺锭将增长一倍。
西北各族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下,完全有信心也有力量,把这个面积三百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稳步地建设成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大基地。


查看完整版本: [-- 沿着总路线前进的西北工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