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自有后来人——观云南省京剧院《梦断碑寒》有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11月 -> 自有后来人——观云南省京剧院《梦断碑寒》有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曲六乙 1996-11-29 00:00

自有后来人——观云南省京剧院《梦断碑寒》有感

第12版(副刊)
专栏:

  自有后来人
——观云南省京剧院《梦断碑寒》有感
曲六乙
唐天宝年间,在云南南宁州(今曲靖)发生一桩大悲剧。统治大西南达五个世纪的爨(cuàn)性强族(史称“乌蛮”),由于内乱,被崛起于大理的南诏皮罗阁一举歼灭,胁迫20万户族人迁徙滇西。劫后荡然无存,只剩下两块爨碑,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两块碑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被后人誉为“南国瑰宝”,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剧作家罗远书根据史实,加以艺术虚构,写成滇剧《爨碑断梦》,由曲靖地区滇剧团演出,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年初,云南省京剧院特邀作者改为京剧《梦断碑寒》,内容有所丰富。著名导演张树勇开掘剧中潜在的悲剧历史文化内涵,予以现代审美意识的观照;对女主人公阿姹的悲剧形象,进行深层次的诠释,从而提高了该剧的艺术品位,丰富了悲剧美的历史意蕴,在舞台上搬演了一出既有地域、民族风采,又有些莎翁风韵的大悲剧。
被中原王朝封为云南王的爨性强族,由于接受天子的指令,并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加强政治、经济的联系,才得以兴旺发达几个世纪。稀世珍宝爨碑就是吸收汉文化的见证,其价值堪与中原书法艺术争辉。曾几何时,强族竟然夜郎自大,自我封闭,割据一方,中断了同中央政权的一切联系,甚至唐朝换了天子,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都不知道,以至被南诏使节所讥讽。而弱小的南诏却主动加强同中央政权的联系,谨遵唐天子的指令,积极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势力日益强大,在爨归王叔侄内讧时,攻破南宁州。强大者走向自我毁灭的反面,弱小者锐意崛起,最终取而代之,而自家内乱则导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个历史悲剧,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
滇剧的阿姹形象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只是把她塑造成一个带有政治预见的女性,似乎有些“拔高”。果真如此,她便难以轻易受到叔、侄双方的欺骗和愚弄,酿成悲剧。京剧则着意刻画她的温柔、善良、真诚而又有些幼稚的性格。儿子守隅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幻想编制一个美梦:儿子继承王位,管理一个“歌咏朝乡”的太平盛世。她天真地以为用夫妻之情、恋人之情能分别打动归王和守道的心,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但在复仇的怒火和权欲的恶性膨胀面前,善良的人性遭到无情的践踏,她的美梦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儿子被南诏裹胁而去,面对祖宗陵墓碑前叔侄互相残杀的尸体,她悲痛、惶恐、困惑、绝望,用镇滇宝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桩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治悲剧、伦理悲剧中,点染阿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剧命运,使得这出大悲剧具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在全剧的逻辑线、情节线和情感线中,导演更着重情感线,在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复杂情感纠葛中,贯串以镇滇宝剑的多次易主,展现出富于生活哲理的悲剧美。这镇滇宝剑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这场悲剧的根源。是它触发了权欲的恶性膨胀,也导致人性的毁灭。如果说,滇剧较多地强调了悲剧的压抑感,那么京剧的悲惨结局,则使观众在沉痛中获得某种人世沧桑的启示。
青年演员胡春华较好地塑造了阿姹的悲剧形象。她毕业于云南省艺校,深造于中国戏曲学院。她音域宽、底气足、音色醇。第二场“行路”的[反西皮],第四场痛斥叔侄的[高拨子],末场自刎前的[反二黄],声情并茂,淋漓酣畅,较好地描绘了人物的复杂心态历程。她的扮相朴实、清秀,在造型上显现出一种阴柔、文弱的古典美。她是一个初露头角的新秀。
关肃霜领导的云南省京剧院,在五六十年代声名显赫,是全国菊坛的一支劲旅。有学者说,她的猝死标志着剧院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剧院沉寂多年,几被遗忘。然而曾几何时,经过“换血”,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演员茁壮成长,肩负起继承前辈精湛艺术的重担。从这次赴京的成功演出看,我们仍能感受到大剧院的舞台气派。关肃霜时代剧院形成的传统:鲜明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边疆地域文化特色,开始得到恢复。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坚信,复兴云南京剧——自有后来人。


查看完整版本: [-- 自有后来人——观云南省京剧院《梦断碑寒》有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