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刘家村的“摇钱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11月 -> 刘家村的“摇钱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董学清王建高 1996-11-29 00:00

刘家村的“摇钱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刘家村的“摇钱树”
董学清王建高
走进青岛市李沧区楼山乡刘家新村:排排壮观雅致的民宅高楼,条条宽阔整洁的村庄街道,户户殷实丰裕的村民家庭……村党委书记刘德传指着这座由46座高楼组成的“刘家农民城”对记者说:“刘家村改革开放10年来,为国家贡献税金4158万元,年人均分配4258元,人均住房面积达27.2平方米……”
这一连串令人咋舌的数字,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释放了刘家人巨大潜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农村大包干前的刘家村是楼山乡出了名的贫穷落后村。到1978年底,老祖宗留下来的杈、木锨、风箱,不景气的纺绳子、打白铁两个作坊式小厂,成了全村的“家当”。许多刘家人纷纷弃乡而走。
1985年,刘家村发展的重担落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肩上。上任伊始,村领导班子就开展了“上任为什么,在岗干什么,为后任留下什么”的大讨论,他们把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当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
机遇终于来了。1985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胶济铁路复线和楼山火车站扩建征用土地300余亩,刘家村因此得到了建村500年来最大一笔征地补偿费369万元。当时村里很贫穷,许多村民希望把这笔钱“分”了。“是花光、分光,还是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办个像样的企业,找一条共同致富的门路?”村党总支一班人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用这笔钱为刘家人留下一份家业比什么都重要。”1986年春节,村干部走访亲友时,得到信息,上乙炔气项目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环保项目。机不可失。村一班人立即决定用这笔钱建个乙炔气厂,为刘家村栽下一棵“摇钱树”。
“乙炔气”厂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刘家村干部发展集体企业的决心。
他们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决定把青岛乙炔气厂积累的钱按税后利润以70%比例留给集体,用于扩大企业再生产和新办骨干企业。1989年,村里拿出乙炔气厂积累的400万元,上马了青岛防腐材料厂,年创利税170万元。1990年,他们投资了800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家农民办铁路联用货场,年创利润180多万元。1991年,投资250万元兴建了一座日洗车1500辆的洗车场。1993年投资2400万元兴建了全省最大村办轧钢厂,生产了工、角、槽等多个品种80多个规格的型材钢,年创利润100多万元。
自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刘家村先后累计投资6500余万元,兴建了20多个形成规模的企业。
为了使集体资产增值、保值,他们根据市场变化,对所有老企业、老产品进行了排队,好的企业继续加固,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进行撤、并、转,果断地下马经编厂等四个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获得高质量、高效益。目前,全村已有70多个新产品俏销国内外20多个省市区。
10多年来,刘家村依靠自我积累求发展,实现了集体资产的高效运营。村办的20多个集体企业经济效益每年以30%速度递增,村集体固定资产由1978年的46万元增加到7000多万元。去年实现产值1.71亿元,总收入1.58亿元,利税1745万元,利润1246万元。今年又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有集体资产的迅速增加,才有刘家村经济奇迹般地发展,才有刘家村人富足的日子。


查看完整版本: [-- 刘家村的“摇钱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