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赠君一副戒贪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11月 -> 赠君一副戒贪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姚柏林 1996-11-30 00:00

赠君一副戒贪药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赠君一副戒贪药
姚柏林
唐代名臣张说的《钱本草》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智伤神,切须忌之。”
张说,字道济,洛阳人氏。武则天殿前召集贤良以问治国方策,张说所对第一。曾官拜兵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左丞相。张说“为人敦义气,重然诺,喜延纳后进,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全唐诗》)。张说积40余年做官之经验,凭17年修史之根底,据近70年人生之阅历,创作了《钱本草》,形象地评说了对钱与官在社会肌体中的各种运作状态与正负功能效应。在这篇189个字的奇文中,他倾注了对人们的规劝之情,开出了一副可以“药到病除”的戒贪方济。文中他以钱喻药,谈药说病,犹如医对患坐,询问仔细,所言巧妙,分析精辟。读后,赏心悦目,清心醒脑,豁然开朗。
《钱本草》蕴含哲理,辨证施“医”,不仅道出了钱能疗饥寒、驻颜容、解困厄、利邦国的积极功能,还指出钱“有毒”、污贤达、伤神智、令人霍乱,甚至发生水火盗贼之灾;不仅道出了其“药”采时务必合宜得当,而且还指出“采之非理则伤神,能役神灵,通鬼气”;不仅道出了“道、德、义、礼、仁、信、智”的驭钱之术,还提醒世人要坚持修炼,经常服“药”,方可“令人长寿”。
读着《钱本草》,联想今日的现实。愚以为有必要提醒人们进行对“钱”的再认识,以便了解钱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规律,懂得钱在人生中的分量,增强对钱的驾驭能力。近年来,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领导干部贪贿数额越来越大。其中的罪犯几乎无一例外都“栽”在了钱字上。王宝森、胡建学就是例证。他们恰如鲁迅作品中人物所言:“愈有钱,便愈是等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故乡》)当这些“财迷”们受到惩处“忏悔”时,又大肆埋怨、诅咒金钱。其实,金钱何罪之有?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如何去认识与把握它,“构成犯罪根源的东西并非金钱,而是对金钱的爱”(英国作家斯麦尔兹语)。正是由于这种“爱”的驱动,使王宝森、胡建学之辈忘掉宗旨,丢弃初衷,以权谋钱,贪欲似海。在他们看来,世界上除了捞钱,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甚至他和自己的老婆之间的联系99%也是表现在同样的现金交易上”(《马恩全集》第2卷第565页)。结果“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对金钱取与合宜,集散有道,博施济众,这是正确的金钱观。一个人光溜溜地来到世界上,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为金钱所累方是高明之举。华侨巨富陈嘉庚从1913年起就在家乡福建创办了由小学到大学等许多公益事业。解放后,国家每月给他300元薪俸,他仅留下15元做生活费。逝世时,他将国内银行存款300多万元全部捐给公益事业,一点也未留给子孙。他说:“人谁不爱其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可见,陈老先生对钱财与道德的关系十分清楚。沂蒙山区的党支部书记王廷江,凭着勤劳奋斗,成了“百万富翁”,可他却把600万元个人资产无偿地献给集体,“要让老百姓齐刷刷地走上致富路,都说咱共产党好”。“人不能为钱活着”。看,王廷江的胸怀、气概、情操和品格,被他几句朴实无华的言语,展现得淋漓尽致,比之张说的《钱本草》,又是更高一层境界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赠君一副戒贪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