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鑫 |
1996-01-31 00:00 |
家住丹阳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家住丹阳 冷冰鑫 五十年代,当《天仙配》在银幕上大放光彩,风靡神州,唱遍全国的时候,风驰电掣的西行列车,正载我奔向陇原大地。一路上,车行千里,人唱千里,优美的黄梅戏唱腔迷醉了旅伴们的心。 原先,秦腔《血泪仇》和眉户戏《梁秋燕》是兰州歌声的主旋律,自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地飞来,严凤英、王少舫那珠联璧合的对唱像丝丝淮风,缕缕梅雨,吹遍了高原山城的大街小巷,湿润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金城建设者们那不同口音的歌喉。 我正当青春年华,自然喜欢男子汉味道十足地哼唱“绿水青山带笑颜”,可是,董永那句自报家门的“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尤其令我心动,因为我也是丹阳人,太愿意和董永做老乡了! 没有人考察董永卖身葬父前栖息的寒窑坐落何处,也没有人论证那棵做媒的槐荫树置根哪里,更没有姓董的乡亲自称是董家后代,每一位丹阳市民都满怀亲情,热忱欢迎董永和七仙女前来落户。在距离天宫最近的丹阳南门附近,在两条通衢大道交汇处的街心花园里,雕塑家们巧夺天工,让神话传说以形象、逼真的方式,可视可触地化作当代社会的生活现实。 这组雕像由三尊人像合成:牛郎模样的董永、村姑装束的七仙女和他们的孩子。董永肩扛犁杖,手牵犍牛;七仙女深情地依偎在董永身边,一手抱子,一手执梭;孩子则天真烂漫地笑望人间。塑像的背景瑰丽多彩,有喜鹊翩舞,彩虹缭绕,霞光喷薄,使得任何一个对中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稍有了解的人,站在这组石雕面前,都会浮想联翩,情思绵绵。 有了这组城雕,不但董永恒久地“家住丹阳”,七仙女也夙愿得偿,真正地和自己的夫君“夫妻双双把家还”了。丹阳有广袤的原野,驾铁牛、驭钢马的董永们作为土地的主人,意气风发地在丰收的大地上驰骋;丹阳盛产蚕桑、七仙女也正好施展“织蝴蝶,蝴蝶成双对;织鸳鸯,鸳鸯不离分”的高超技艺,织锦缎,大显身手;丹阳文脉兴旺,孩子尽可在各级学校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塑像的落成,使神话与现实交相辉映,既是董永一家的大喜大幸,也是丹阳全城民众的盛事盛举。 城雕是一种标志,标志着丹阳人杰地灵;城雕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父老乡亲把丹阳建成人间天堂的美好信念;城雕是一种感召,一种启迪,让子子孙孙永远铭记这一方水土。 艺术,赋予无知无觉的石头以灵秀和生命。面对石雕,耳际隐隐响起熟悉的黄梅戏旋律,听来听去,尽是“家住丹阳……”究竟是石像在唱,董郎在唱,仙姑在唱,还是我的心儿在唱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