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回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1月 -> 回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郑剑 1996-01-31 00:00

回报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回报
郑剑
每逢月初发薪后,想起的第一件要事就是给家乡父母寄点钱,几年来这已成了我的一个习惯。积累下来的邮政汇款收据订在一起,已有厚厚的一沓,日月分明,一目了然。有时候,我抚摸翻看着它们,心中感到一种坦然和自豪。偶尔同要好的朋友谈起,还得到几分诚挚的赞许。有的甚至问,是月月都寄一点好,还是半年、一年一次多寄一些好,我不言。
我自有我的想法。八年前我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时,工资低微,“百废待兴”,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境况稍好,才摆脱了不情愿的吝啬。这大概也是许多学子游宦都曾经有过的经历吧。每月一寄,贵在坚持,算是对自己的警醒;数逐岁高,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如芝麻开花。我推测,或许憨朴的父母从中也会认为儿子在一步步成长,并由此感到欣慰的。那一张张收据,还凝聚着儿子的一番情思哩。
我只是把这当作对年已古稀的双亲的些许回报。我的家乡豫南农村相对地一直比较贫穷。父母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由于吃过没文化的亏,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后代能上学读书。为了抚养、教育我们兄弟姊妹五人,父亲累残了双手,母亲落下了严重的肺病。我总是清晰地记得,中学时母亲为了我上课不迟到,每遇隆冬天阴,常常靠着听鸡叫估摸时间起床做饭,有好几次怕误过时辰,起得太早,饭好之后天还未放亮。她不忍叫醒我,就默默地坐在床头纳着鞋底等待天幕开启。那时候母亲常说她最讨厌天阴,耽误儿子上学。父亲呢,则常常在我下学晚时或是雨雪天气,踏着夜幕,迎出两三里路接我回家。十几年如一日,父母就这样使我和哥哥上了大学,两个姐姐读了高中,三邻五村的孩子们数我们兄弟姊妹平均受的教育最多。然而,随着年事增高,儿女远离膝下,父母衰老了。岁月的年轮似乎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转得更快,我越来越能从中读到眼角皱纹下隐含的孤独和苦涩。父母们为儿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呀。
可父母从不言报,却把护幼教子当作永远的责任。去年除夕夜,在哥哥家吃罢年夜饭,父亲从怀中颤巍巍地拿出一个手绢小包,小心翼翼地层层打开,原来是一沓叠放整齐的钞票。他先是充满爱怜地给两个孙女发了压岁钱,然后目光凝重地看着我,说:“孩子,这是你今年寄回家的钱,还是拿着用吧,该成家了。”我一再推辞、解释,父亲竟然声音发噎,怒言嗔怪。他说他见我每次回去都不见胖,担心吃食堂搞垮了身体……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双手接下那个绢包。我知道,每月取钱,父亲都要步行八九里地去到镇邮所,颇费周折地东询西问。当有时出现“绿条子”取不出钱时,我的兄长还要托熟人照顾父亲呢。我每月寄点小钱,原想让老父赶赶集市,买些零点,散散孤闷,不料却成了负担。但父亲说从未觉得麻烦,反而很高兴。
而今,每当我看到那些邮政汇款收据,心底常常涌起一种悲喜交织的感觉,总愧疚自己回报父母的实在太少太少。然而,有一次我对母亲说起这种想法后,她悄悄地对我说:别往家寄钱了,我和你爸还能奔得动。看看东门的张大娘,养了几个孩子,没一个上学的,都不成器。临老了还得自个儿吃住,那才叫可怜呢。咱家好多了,只要你们争气,什么都好好的就中了,还回报个啥。我默默地点头。
是父母教给了我平实的性格,一如那平坦漫绿的麦田。


查看完整版本: [-- 回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