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传歌者”王洛宾——歌魂飞不去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6年03月 -> “传歌者”王洛宾——歌魂飞不去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祝谦 1996-03-30 00:00

“传歌者”王洛宾——歌魂飞不去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特写

  “传歌者”王洛宾
——歌魂飞不去
本报记者祝谦
撷民情民乐之瑰宝
传天上人间之绝唱
——题记
人的遭际坎坷,饱经沧桑,少有像王洛宾的。
他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1937年即追随进步的文艺事业,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解放大军挺进新疆时,他被任命为这支部队的文艺科长。其后他一直在寻找西部民歌。
投身乐坛早且长,
坎坷终生曲成行
王洛宾的一生,辉煌、坎坷,荣耀、屈辱,其酸甜苦辣,升迁沉浮,皆由“歌”。由歌而起,由歌而终。
民歌,是他心中的“圣典”;为民歌而忘情,是他自诩的“圣职”。他曾被错误关押15年,但他不抑郁,未沉沦,意志不摧,精神不垮,是“歌”的支撑。他曾落魄“流浪”,拣过破烂,洗过碗盘,看过工地,拉过人力车,但他精神不颓废,锐气不折损,是“歌”的鼓舞。他在歌的天地自由地吟唱,到80多岁了,他还能骑自行车在乌鲁木齐满街转。不解其中味的人,戏称他“老顽童”。是的,他的“顽”,是对“歌”的执著;他的“童”,是在“歌”面前的童心不泯。
今年3月,记者与王洛宾同住一病区,亲睹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心中唯有一念:歌。他告诉医生:“六场歌剧《阿曼古丽》已写了一场半,如果能给我10天时间,就能完成了。不然,就不要用贵重的药品抢救我,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3月14日凌晨40分,王洛宾撒手尘寰,留在人间的最后一份遗产,仍是一首歌:《歌唱万年青》。这是1996年1月8日他住院的第二天,收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洛城蒙市“万年青合唱团”寄来的一张贺卡,情激之中,他在病榻上谱曲填词,作歌回赠的遗作。他将“召唤世界和平”的歌吟,留在人间,自己仙游西极。
王洛宾采音弄曲60余载,创作歌剧6部,搜集、整理、编曲和创作了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民歌。清音绕梁,沸扬神州。
终生惶论当歌王,
只认新疆作故乡
中国西部,是拨动他生命琴弦、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1934年,王洛宾大学毕业后,正筹资去法国留学,鬼使神差,他竟献身西部民歌,结下60年不解的情缘。他说,改变他人生选择的,是河西走廊“五朵梅”老板娘的那段“花儿”。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吸引了他,打动了他。他在沉醉中顿悟:大西北的民族音乐有欧美无可比拟的韵味和魅力。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在西部。
他到青海,青海响起《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到新疆,新疆唱起《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歌声就甜美起来、响亮起来、流传开来。王洛宾妙手传神,使中国西部民歌远播异国他乡。
这位30多岁丧妻的汉子,一直与“歌”为伴,以“歌”为支撑。近年,他的个别作品在版权问题上曾引起争议,受到心灵的创伤。他没有争斥、诉说,不是因为无理,而是他感到生命有限,空耗不起。他说:“民间当有评判,历史自有公论。”
对待西部民歌,王洛宾曾著文坦陈他的观点:“目前图书馆里,可以翻出成千上万的各族民歌,但大都作为资料进入了档案,只有极少数能在世上流传。流传的原因除了获得动人的文学(唱词)和找到美的旋律外,还要在这两者之间,加上‘一点’艺术的灵犀。这‘一点’,我认为就是改编者的创作。”
王洛宾有一颗超然物外的平常心。当“歌王”、“民歌之父”、“大师”等头衔加顶之时,他处之淡然。记者曾问他对哪个头衔较满意,他说,他最满意、最欣赏的一个评价是:传歌者。这是新加坡一位华人老太太听了他的音乐会后,特意赠他一个胸牌,牌上写着这3个字。
王洛宾1913年出生在北京,晚年,作品在海内外名声大震,大儿子海燕定居澳大利亚后,记者曾问老人,是否有迁居的打算,他很干脆地回答说:“我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更觉新疆是个好地方。”
西欧人唱冰达坂,
南亚神驰吐鲁番
作为一个音乐家,王洛宾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是不多见的。
王洛宾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王洛宾的中国西部民歌,倾倒了东南亚。新加坡舆论称他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香港称他“中国音乐大师”。美国国会大厦曾充盈王洛宾的中国西部民歌之音。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将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作为保留曲目,唱遍了全世界。享誉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将这首歌编入该院音乐教材。正如老作家刘肖无悼诗所说:“西欧人唱冰达坂,南亚神驰吐鲁番。”这是中国的骄傲,更是新疆的骄傲。
王洛宾的强烈爱国精神,是他的许多作品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经典之作的内涵。
王洛宾的歌风靡东南亚,播扬欧美洲。他对中国西部优秀的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提炼,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的作品通俗而大气,朴实又精典。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世界性。王洛宾改编、创作的中国西部民歌,就具备这种特性。
在王洛宾的生命弥留之际,探望者赞赏他为中国音乐艺术作出的贡献,以告慰老人。这时,王洛宾的脸上,欣喜之色无多,而是淡淡地说,我有一个500年工程。这些民歌,如果能传唱500年,那才叫经久不衰,那才叫贡献!现在不过50年,才刚刚起步。
这就是真诚的“传歌者”:王洛宾。(附图片)
1993年,80高龄的王洛宾在哈萨克毡房采风。吕永太摄
耄耋之年的“传歌者”仍骑行于大街小巷之中。凌愉摄
眺望遥远的地方。吕永太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传歌者”王洛宾——歌魂飞不去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